诏禁民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釱左趾,没入其器物。公卿又请令诸贾人末作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二千而一算;及民有轺车若船五丈以上者,皆有算。匿不自占,占不悉,戍边一岁,没入缗钱。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其法大抵出张汤。汤每朝奏事,语国家用,日晏,天子忘食。丞相充位,天下事皆决于汤。百姓骚动,不安其生,咸指怨汤。
初,河南人卜式,数请输财县官以助边,天子使使问式:“欲官乎?”式曰:“臣少田牧,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问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分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于人!无所欲言也。”使者曰:“苟如此,子何欲而然?”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于边,有财者宜输委,如此而匈奴可灭也。”上由是贤之,欲尊显以风百姓,乃召拜式为中郎,爵左庶长,赐田十顷,布告下天,使明知之。未几,又擢式为齐太傅。
诗句:资治通鉴 · 卷十九 · 汉纪十一
译文:诏令禁止百姓私自铸铁器和煮盐,违者将被处以左趾之刑。如果民众藏有不自报的铁器、盐等,被发现后将没收并充公。公卿们又提议让各个商人按照其货物数量来申报缴纳赋税,每缴纳一千缗钱需缴纳一算税,同时对于拥有轺车或船只长度超过五丈以上的,也需缴纳相应的税收。若有人隐瞒不申报、申报不实或戍守边疆一年而不交税,将会被没收所有缴纳的铜钱。如果有人能举报出隐藏的财物,可以分一半给他们。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张汤的影响。在张汤执政期间,皇帝经常询问他的奏议内容,而当事务繁忙时,即使到了傍晚皇帝也会忘了进食。丞相的职位虽由他人担任,但国家的重要决策都由张汤决定。由于政策的施行引起了民众的不满和动荡,人们纷纷指责张汤。
解析:河南人卜式多次请求将财产捐献给国家以资助边防,皇帝派遣使者去询问卜式:“你愿意做官吗?”卜式回答:“臣从小从事畜牧业,不熟悉仕途,并不想去做。”使者再次追问道:“你家里难道有什么冤屈需要倾诉吗?还是有什么想要表达的事情?”卜式回答说:“我在与人交往中从不与人争执,我借给贫穷的人钱财,教导他们改正错误,我所居住的地方的人们也都跟随我,我为什么会遇到别人的冤枉呢?我没有其他想要说的话。”使者问:“如果你这样认为,那么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欲望呢?”卜式说:“天子诛杀匈奴,我认为贤能的人应当在边防上牺牲生命,富有的人应当捐献财产。只有这样才能够消灭匈奴。”因此皇帝对卜式非常赞赏,想要借此表彰他以激励百姓,于是召见并任命卜式为中郎,赐爵位为左庶长,赐予田地十顷,并昭告天下,让所有人都知道。不久之后,又提拔卜式为齐国太傅。
注释:资治通鉴: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北宋司马光主编。卷十九:指该卷的第19篇。汉纪十一:指该卷中关于汉朝第十一年的纪事。诏书:指皇帝发布的正式命令。民间私铸铁器、煮盐、铸钱币、冶铁业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之一,也是政府控制的经济手段之一。“诏禁民敢私铸铁器、煮盐者”即表明朝廷严禁百姓私自进行这些活动。“釱”:一种刑罚,此处指的是割掉犯人的脚趾以示惩罚。“没入其器物”是指将违法者的财物全部没收归国库。“率缗钱二千而一算”,意思是按每两千缗钱收取一个算(税收单位),这里“缗钱”是货币单位,“一算”是指每交易一次收取一定数量的税款。“公卿”:指高级官员,此处特指宰相。“末作”,指手工业中的副产品或辅助性工作。“占”,指报告自己的财产情况。“率”,“每”的意思。“鞅钱二万”:指按每两千缗钱收取一个算,“鞅钱”是一种货币单位。“轺车”:一种轻便的战车。“船五丈以上者”:规定只有长度超过五丈的船只才需要缴税。“戍边”:守卫边疆。“没入缗钱”:没收所有缴纳的铜钱。“告”:举报。“式”:卜式的姓名。“左趾”:古代的一种酷刑,即砍掉一个人的脚趾。“家岂有冤”:表示没有家中的怨情或纠纷。“贤者宜死节于边”:认为贤能之人应当在边境上为国家捐躯。“所居人皆从式”:“所居”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卜式所处的地方,即他所居住的郡县。“爵左庶长”:赐给卜式爵位为左庶长。“赐田十顷”:赐予卜式大片的土地。“布告下天”:将此事公布于天下,让世人皆知。“使明知之”:使天下人都清楚这件事。“初”:指事情开始的时候。“河南人”:指明卜式来自河南地区。“数请输财县官以助边”:多次请求将自己的财产捐献给国家以资助边防。“朝奏事”:在朝堂上汇报工作情况。“日晏”:太阳快要落山了。“丞相充位”:丞相职位暂时空缺。“天下事皆决于汤”:国家的所有重大事务都由张汤来决定。“骚动”:不安。“咸指怨汤”:众人都对张汤表示怨恨。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汉代时期政治高压和社会动荡的情况,以及朝廷为解决财政危机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张汤作为当时著名的酷吏,其在执行政策时的严厉和果断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但他的一些做法也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和动荡。诗中的卜式是一位普通的百姓,他通过自己的行为表达了对于国家的忠诚和支持。尽管受到皇帝的赞赏和提拔,卜式的一生却始终处于社会底层,反映出当时社会阶层的固化和平民的无力感。整体而言,该诗揭示了封建社会下的政治现实与人民生活的困境,同时也展现了人物性格和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