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六月,封上官安为桑乐侯。安日以骄淫,受赐殿中,对宾客言:“与我婿饮,大乐!见其服饰,使人归欲自烧物!”子病死,仰而骂天。其顽悖如此。
罢儋耳、真番郡。秋,大鸿胪广明、军正王平击益州,斩首、捕虏三万馀人,获畜产五万馀头。
谏大夫杜延年见国家承武帝奢侈、师旅之后,数为大将军光言:“年岁比不登,流民未尽还,宜修孝文时政,示以俭约、宽和,顺天心,说民意,年岁宜应。”光纳其言。延年,故御史大夫周之子也。
孝昭皇帝上始元六年(庚子,公元前八一年)
春,二月,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民所疾苦、教化之要,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示以俭节,然后教化可兴。”桑弘羊难,以为:“此国家大业,所以制四夷,安边足用之本,不可废也。”于是盐铁之议起焉。
汉武帝与桑乐侯上官安
汉武帝时期,国家承武帝奢侈、师旅之后,上官安因骄淫而备受瞩目。他不仅享受着丰厚的赏赐,还对宾客言称:“与我婿饮,大乐!”,其言辞间流露出的傲慢和放纵令人咋舌。然而,命运并未放过这位顽梗之辈,他的子病发之际,竟仰天怒斥苍天,其行为之荒谬无匹。
随着国家的安定与繁荣,汉昭帝在位期间,国家治理亦需兼顾民疾苦与教化的重要性。为此,朝廷多次向有识之士征询意见,强调“示以俭节,然后教化可兴”。在这一背景下,谏大夫杜延年提出的见解尤为深刻——国家之大业非一日之功,而应继续秉持节俭之道,顺从天意民心,方能长久稳定。
桑弘羊则对盐铁之议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坚持认为:“此乃国家之大业,足以制四夷,安边足用,不可废弃。”两人之间的论战引发了一场关于国家政策方向的重要讨论,也体现了汉朝政治生活中的复杂性及决策的艰难。
在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汉武帝与汉昭帝治国理念的根本差异——汉武帝崇尚扩张与奢华,而汉昭帝倾向于稳健与节俭。这种差异不仅影响着国家的长远发展,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编年体史书,以其严谨的编纂风格和详实的历史记录,为后世提供了研究汉代历史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些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风貌与社会变迁,从而汲取历史的教训,指导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