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言:“岁数丰穰,谷贱,农人少利。故事: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宜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郡谷,足供京师,可以省关东漕卒过半。”上从其计。寿昌又白:“令边郡皆筑仓,以谷贱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上乃下诏赐寿昌爵关内侯。
夏,四月,辛丑朔,日有食之。
杨恽既失爵位,家居治产业,以财自娱。其友人安定太守西河孙会宗与恽书,谏戒之,为言“大臣废退,当阖门惶惧,为可怜之意;不当治产业,通宾客,有称誉。”恽,宰相子,有材能,少显朝廷,一朝以晻昧语言见废,内怀不服,报会宗书曰:“窃自思念,过已大矣,行已亏矣,常为农夫以没世矣,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不意当复用此为讥议也!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故君、父至尊、亲,送其终也,有时而既。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炰羔,斗酒自劳,酒后耳热,仰天拊缶呼乌乌,其诗曰:‘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诚淫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又恽兄子安平侯谭谓恽曰:“侯罪薄,又有功,且复用!”恽曰:“有功何益!县官不足为尽力。”谭曰:“县官实然。盖司隶、韩冯翊皆尽力吏也,俱坐事诛。”会有日食之变,驺马猥佐成上书告“恽骄奢,不悔过。日食之咎,此人所致。”章下廷尉,按验,得所予会宗书,帝见而恶之。廷尉当恽大逆无道,要斩;妻子徙酒泉郡;谭坐免为庶人,诸在位与恽厚善者,未央卫尉韦玄成及孙会宗等,皆免官。
诗句: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言:“岁数丰穰,谷贱,农人少利。故事: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宜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郡谷。”
“故事:岁漕关东谷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用卒六万人。宜籴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郡谷” 是一句重要的奏疏内容,反映了当时国家财政的紧张状况以及耿寿昌对国家财政的关心和贡献。
译文:宣帝时期,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经济问题,年景丰收但粮食价格低廉,农民因此获利较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耿寿昌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在关东地区采购粮食后,将粮食运往三辅、弘农、河东、上党、太原等地,这些地区储存了大量的粮食,足以供给京师之用。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京师的粮食问题,还大大节约了从关东地区运输粮食的成本和劳力。
注释:宣帝,即汉宣帝刘询,西汉时期的第四位皇帝。耿寿昌,生卒年不详,西汉天文学家和理财家,曾任大司农中丞,他在西北设置“常平仓”,用来稳定粮价兼作为国家储备粮库。此外,他主张边郡也应筑仓,以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谷,谷贵时减贾而粜,名为“常平仓”。这一政策有效缓解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为国家财政做出了重要贡献。
赏析:耿寿昌的奏疏不仅是对当时国家财政状况的一次深刻反思,也是对未来的一种预见。他的建议虽然在当时并未立即实施,但其背后所体现的是对民生的重视和对国家治理的智慧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同时,耿寿昌提出的“常平仓”概念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现代社会,面对各种经济挑战时,借鉴耿寿昌的思路仍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