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于始用夏侯籓求地,有拒汉语,后以求税乌桓不得,因寇略其人民,衅由是生,重以印文改易,故怨恨。乃遣右大且渠蒲呼卢訾等十馀人将兵众万骑,以护送乌桓为名,勒兵朔方塞下,朔方太守以闻。莽以广新公甄丰为右伯,当出西域。车师后王须置离闻之,惮于供给烦费,谋亡入匈奴;都护但钦召置离,斩之。置离兄辅国侯狐兰支将置离众二千馀人,亡降匈奴。单于受之,遣兵与狐兰支共入寇,击车师,杀后城长,伤都护司马,及狐兰兵复还入匈奴。时戊己校尉刁护病,史陈良、终带、司马丞韩玄、右曲候任商相与谋曰:“西域诸国颇背叛,匈奴欲大侵,要死,可杀校尉,帅人众降匈奴。”遂杀护及其子男、昆弟,尽胁略戊己校尉吏士男女二千馀人入匈奴。单于号良、带曰乌贲都尉。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三十七 · 汉纪二十九

翻译:夏侯藩求地,有人抗拒并说汉语,后来因为要求税赋乌桓不得,于是侵犯其人民,矛盾因此产生,再加上印章被改易,所以引起怨恨。派遣右大且渠蒲呼卢訾等十多人率兵万骑,护送乌桓,勒兵朔方要塞,朔方太守上闻报。王莽任命广新公甄丰为右伯,当出西域。车师后王须置离闻之,惮于供给烦费,打算逃亡入匈奴;都护但钦召唤须置离,将其斩之。须置离兄辅国侯狐兰支带领须置离余众二千余人投降匈奴。单于接受他们,派兵与狐兰支共同入侵车师,攻打车师后城,杀车师后城长,伤都护司马,及狐兰兵又返回匈奴。时戊己校尉刁护生病,史陈良、终带、司马丞韩玄、右曲候任商商议说:“西域诸国颇背叛,匈奴欲大侵,要死,可杀校尉,帅人众降匈奴。”于是杀掉刁护及其子男、昆弟,胁略戊己校尉吏士男女二千余人入匈奴。单于号良、带曰乌贲都尉。

赏析:

诗句描绘了汉朝末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背景。夏侯藩向匈奴求地未果,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和不满。单于的野心和对西域的控制欲望也日益增强。此诗通过描述一系列事件和人物的对话,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不安,以及个人在这种环境下的生存挣扎和无奈选择。

从文化角度分析:

诗句中的“狐兰支”可能是指匈奴部落的一个首领,他的加入使得匈奴的力量大增,进一步威胁到了汉朝的边疆安全。而“戊己校尉”是汉朝为了管理西域地区而设置的官职,负责维护当地的和平与秩序。这首诗反映了西域地区的政治复杂性和民族关系紧张。

从历史背景分析:

该诗所描绘的时代,正值汉朝衰微之际,各种内忧外患层出不穷。匈奴的崛起和西域各国的背叛,加剧了汉朝的统治危机。诗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这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深切感慨和对未来命运的忧虑。

从语言表达来看:

该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动人。诗人通过对话和描写,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歌在叙事过程中,穿插了一些象征和隐喻,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艺术价值。例如,“狐兰支”的加入象征着匈奴力量的壮大,而“戊己校尉”的被杀则暗示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力日渐衰弱。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既符合古代文学的审美习惯,又能够有效地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资治通鉴》中的这首诗通过描绘历史事件和个人经历,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不安,以及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下的生存挣扎和无奈选择。同时,诗歌也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格局。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深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