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那羌寇武威、张掖、酒泉。
太尉刘矩免,以太常杨秉为太尉。
皇甫规持节为将,还督乡里,既无它私惠,而多所举奏,又恶绝宦官,不与交通。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令其文降,帝玺书诮让相属。
规上书自讼曰:“四年之秋,戎丑蠢戾,旧都惧骇,朝廷西顾。臣振国威灵,羌戎稽首,所省之费一亿以上。以为忠臣之义不敢告劳,故耻以片言自及微效,然比方先事,庶免罪悔。前践州界,先奏孙俊、李翕、张禀;旋师南征,又上郭闳、赵熹,陈其过恶,执据大辟。凡此五臣,支党半国,其馀墨绶下至小吏,所连及者复有百馀。吏托报将之怨,子思复父之耻,载贽驰车,怀粮步走,交构豪门,竞流谤讟,云臣私报诸羌,雠以钱货。若臣以私财,则家无担石;如物出于官,则文簿易考。就臣愚惑,信如言者,前世尚遗匈奴以宫姬,镇乌孙以公主;今臣但费千万以怀叛羌,则良臣之才略,兵家之所贵,将有何罪负义违理乎!自永初以来,将出不少,覆军有五,动资巨亿,有旋车完封,写之权门,而名成功立,厚加爵封。今臣还督本土,纠举诸郡,绝交离亲,戮辱旧故,众谤阴害,固其宜也!”
诗句:
- 资治通鉴 · 卷五十四 · 汉纪四十六
- 注释: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编年体著作。卷五十四是指这部史书中的第四十五卷。汉纪四十六则是指该卷所记载的东汉时期的第二十四纪。
- 滇那羌寇武威、张掖、酒泉。
- 注释:滇那羌是指居住在今云南一带的少数民族之一。寇指的是侵扰的意思。武威、张掖、酒泉是当时的三个郡名,位于今天的甘肃地区,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古代中国北方边疆的一部分。
- 太尉刘矩免,以太常杨秉为太尉。
- 注释:太尉是汉朝时期的一种高级官职,负责管理国家的军政事务。刘矩是当时担任这个职务的人。免去是指免去职位,不再担任。太常是古代的一种官职,通常负责祭祀、礼仪等事务。杨秉是当时被任命接替刘矩的人,成为新的太尉。
- 皇甫规持节为将,还督乡里,既无它私惠,而多所举奏,又恶绝宦官,不与交通。
- 注释:皇甫规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以正直著称。持节为将是指以将领的身份出使,持节是古代官员出行时所持的一种凭证。督乡里是指监管和管理乡村地区。既无它私惠意味着他并没有为自己谋取私利。而多所举奏则是指他在任职期间上奏了很多有益于国家的建议。又恶绝宦官是指他对宦官阶层持反对态度,不愿与其有任何联系。
- 于是中外并怨,遂共诬规货赂群羌,令其文降,帝玺书诮让相属。
- 注释:中外都对皇甫规不满。于是他们共同诬告说皇甫规贿赂了羌人,使得他们投降。皇上也对此感到愤怒,接连下发诏书斥责皇甫规。
- 规上书自讼曰:“四年之秋,戎丑蠢戾,旧都惧骇,朝廷西顾。臣振国威灵,羌戎稽首,所省之费一亿以上。以为忠臣之义不敢告劳,故耻以片言自及微效,然比方先事,庶免罪悔。”
- 注释:皇甫规在上书自讼中称自己是在“四年之秋”即公元123年的秋天,面对羌人的骚扰,他采取了积极措施来保卫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他表示自己的行为是为了国家的威严和利益,而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誉或者享受。他还提到自己在治理过程中节省了大量的开支和资源。最后他认为自己虽然只是一个普通官员,但仍然有责任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工作。如果能够避免犯错和后悔,那么他就感到满足了。
- 前践州界,先奏孙俊、李翕、张禀;旋师南征,又上郭闳、赵熹,陈其过恶,执据大辟。
- 注释:皇甫规在执行职责过程中,首先向皇帝报告了孙俊、李翕、张禀等人的罪行。当他的军队返回南方进行讨伐时,他又报告了郭闳、赵熹等人的违法行为。他还指出这些人的过错和罪行,并要求依法惩处他们。
- 凡此五臣,支党半国,其馀墨绶下至小吏,所连及者复有百馀。吏托报将之怨,子思复父之耻,载贽驰车,怀粮步走,交构豪门,竞流谤讟,云臣私报诸羌,雠以钱货。若臣以私财,则家无担石;如物出于官,则文簿易考。就臣愚惑,信如言者,前世尚遗匈奴以宫姬,镇乌孙以公主;今臣但费千万以怀叛羌,则良臣之才略,兵家之所贵,将有何罪负义违理乎!
- 注释:皇甫规提到的这五位官员都是他的下属或同僚。他们的家族成员数量达到了国家的一半左右。其余那些没有功名的小官吏,以及他们所连带的其他人也有一百多。一些官吏们出于怨恨情绪,向皇帝报告皇甫规私自报复羌人的行为,并声称这是为了报仇雪恨。这些官吏们甚至编造了许多谎言和谣言来指责皇甫规。然而,如果皇甫规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行事,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好的官员了。因为如果他真的有能力去解决叛乱的问题的话,那么他就应该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影响力来帮助国家安定和繁荣。而不是仅仅通过一些表面的手段来掩盖问题或者逃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