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温将诸郡兵步骑十馀万屯美阳,边章、韩遂亦进兵美阳,温与战,辄不利。十一月,董卓与右扶风鲍鸿等并兵攻章、遂,大破之,章、遂走榆中。温遣周慎将三万人追之。参军事孙坚说慎曰:“贼城中无谷,当外转粮食,坚愿得万人断其运道,将军以大兵继后,贼必困乏而不敢战,走入羌中,并力讨之,则凉州可定也!”慎不从,引军围榆中城,而章、遂分屯葵园峡,反断慎运道,慎惧,弃车重而退。温又使董卓将兵三万讨先零羌,羌、胡围卓于望垣北,粮食乏绝,乃于所度水中伪立焉以捕鱼,而潜从焉下过军。比贼追之,决水已深,不得度,遂还屯扶风。张温以诏书召卓,卓良久乃诣温;温责让卓,卓应对不顺。孙坚前耳语谓温曰:“卓不怖罪而鸱张大语,宜以召不时至,陈军法斩之。”温曰:“卓素著威名于河、陇之间,今日杀之,西行无依。”坚曰:“明公亲率王师,威震天下,何赖于卓!观卓所言,不假明公,轻上无礼,一罪也;章、遂跋扈经年,当以时进讨,而卓云未可,沮军疑众,二罪也;卓受任无功,应召稽留,而轩昂自高,三罪也。古之名将仗钺临众,未有不断斩以成功者也。今明公垂意于卓,不即加诛,亏损威刑,于是在矣。”温不忍发,乃曰:“君且还,卓将疑人。”坚遂出。
诗句“译文”注释:- 张温: 字文休,东汉时期人物,担任车骑将军,参与讨伐边章等乱兵。
- 董卓: 本名李傕,字仲坚,原为凉州牧,后成为废帝少帝的太傅和相国。
- 孙坚: 字文台,东汉末年的将领,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是东吴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诗歌原文:
- 张温: 在汉末乱世中,张温作为车骑将军,曾与孙坚共同参与对边章的征讨。然而,张温的性格傲慢,面对董卓的态度显得颇为不屑。
- 董卓: 他因接受朝廷的诏书而延迟行动,导致边章得以逃脱。董卓的这种态度不仅没有显示出应有的军事责任感,反而暴露出他轻率和不服从命令的弱点。
- 孙坚: 在孙坚看来,董卓的这种行为是不可容忍的。他通过低声耳语的方式向张温指出董卓的不当之处,并建议应当迅速采取行动以彻底解决问题。
这首诗通过描述张温、孙坚与董卓之间的互动,展示了三国时期政治斗争中的紧张关系。它不仅揭示了各主要历史人物的政治性格和行为特点,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风貌和权力斗争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