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壬辰晦,日有食之。
六月,荆州刺史王敏讨赵慈,斩之。车骑将军赵忠罢。
冬,十月,武陵蛮反,郡兵讨破之。
前太尉张廷为宦官所谮,下狱死。
十二月,鲜卑寇幽、并二州。
征张温还京师。
孝灵皇帝中中平四年(丁卯,公元一八七年)
春,正月,己卯,赦天下。
二月,荥阳贼杀中矣令。三月,河南尹何苗讨荥阳贼,破之;拜苗为车骑将军。
韩遂杀边章及北宫伯玉、李文侯,拥兵十馀万,进围陇西,太守李相如叛,与遂连和。凉州刺史耿鄙率六郡兵讨遂。鄙任治中程球,球通奸利,士民怨之。汉阳太守傅燮谓鄙曰:“使君统政日浅,民未知教。贼闻大军将至,必万人一心,边兵多勇,其锋难当;而新合之众,上下未和,万一内变,虽悔无及。不若息军养德,明赏必罚,贼得宽挺,必谓我怯,群恶争势,其离可必。然后率已教之民,讨成离之贼,其功可坐而待也。”鄙不从。夏,四月,鄙行至狄道,州别驾反应贼,先杀程球,次害鄙,贼遂进围汉阳。城中兵少粮尽,燮犹固守。
资治通鉴·卷五十八·汉纪五十 翻译:
原文:“五月,壬辰晦,日有食之。”
译文:五月,壬辰这一天,发生了日食。
注释:《春秋》中记载“日食”为一种天文现象,当太阳运行到地球与月球之间时,若两者接近到极点,就可能会发生日食。这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通常不会引起政治或社会动荡。
赏析:本段记录了古代文献中常见的天文事件,虽然与当时的政治局势关系不大,但反映了古人对于天文现象的记载和理解。
资治通鉴·卷五十八·汉纪五十 翻译:
原文:“六月,荆州刺史王敏讨赵慈,斩之。”
译文:六月,荆州刺史王敏讨伐赵慈,并将其斩杀。
注释:荆州在汉代是一个重要的地方政权,刺史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王敏可能是当地官员,他的行为显示了对地方势力的控制和打击。
赏析:这一事件可能反映了当时荆州地区的权力斗争和军事征伐。
资治通鉴·卷五十八·汉纪五十 翻译:
原文:“车骑将军赵忠罢。”
译文:车骑将军赵忠被免职。
注释:车骑将军是一职称谓,表示其职位相当于车驾前的护卫,具有一定的军事和政治权力。赵忠被罢免可能与他在政治斗争中的失败有关。
赏析:这一事件可能揭示了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斗争。
资治通鉴·卷五十八·汉纪五十 翻译:
原文:“冬,十月,武陵蛮反。”
译文:冬季,十月,武陵蛮发动叛乱。
注释:武陵蛮是古代西南地区的一个部落或民族,他们因某种原因起兵反抗汉朝。
赏析:这一事件可能反映了当时西南地区不稳定的社会状况和少数民族的抵抗行为。
资治通鉴·卷五十八·汉纪五十 翻译:
原文:“夏,四月,幽并二州复叛。”
译文:夏季,四月,幽州和并州再度发生叛乱。
注释:“幽并二州”泛指北方地区,包括今天的北京、河北以及山西等地区。“复叛”表明这些地区的统治力量未能有效地控制叛乱。
赏析:这一事件可能指出了当时北部边疆地区的治理困境和管理问题。
资治通鉴·卷五十八·汉纪五十 翻译:
原文:“凉州刺史耿鄙率郡兵讨破之。”
译文:凉州刺史耿鄙率领郡兵将其攻破。
注释:耿鄙是凉州刺史,负责管理西部的凉州地区。这里的“郡兵”是指由郡县征召的军队,用于镇压叛乱或对抗其他势力。
赏析:这一事件可能展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叛乱的有效镇压和地方官员的军事实力。
资治通鉴·卷五十八·汉纪五十 翻译:
原文:“韩遂卒及边兵。”
译文:韩遂及其部众抵达边境。
注释:“卒及边兵”意味着韩遂的部队已经到达边境地区,准备进行军事行动或防御。
赏析:这一描述显示了韩遂和他的军队可能正在积极准备对抗或响应其他地区的冲突或威胁。
资治通鉴·卷五十八·汉纪五十 翻译:
原文:“秋七月,狄寇幽、並二州。”
译文:秋季,七月,狄族侵犯幽州和并州地区。
注释:狄族是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以畜牧为生,经常对中原地区的农业区造成威胁。“寇”意为侵略或侵犯。
赏析:这一事件可能揭示了北方边境地区的安全局势和潜在的军事压力。
资治通鉴·卷五十八·汉纪五十 翻译:
原文:“凉州刺史耿鄙率郡兵讨破之。”
译文:凉州刺史耿鄙率领郡兵将其攻破。
注释:耿鄙是凉州刺史,负责管理西部的凉州地区。这里的“郡兵”是指由郡县征召的军队,用于镇压叛乱或对抗其他势力。
赏析:这一事件可能展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叛乱的有效镇压和地方官员的军事实力。
资治通鉴·卷五十八·汉纪五十 翻译:
原文:“韩遂遂壁于城阳。”
译文:韩遂于是在城阳扎营据守。
注释:城阳是一个位于今天的地名,具体位置不详。“遂壁于城阳”表明韩遂的军队在城阳附近建立了临时的防线或营地,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或挑战。
赏析:这一描述显示了韩遂及其军队可能正在积极准备对抗或响应其他地区的冲突或威胁。
资治通鉴·卷五十八·汉纪五十 翻译:
原文:“秋九月,前太尉张温为董卓所逼,自诉于帝。”
译文:秋季,九月,前太尉张温受到董卓逼迫,向皇帝申诉。
注释:前太尉张温是在东汉末年担任过太尉官职的高级官员。张温被迫向皇帝申诉可能是出于政治迫害或其他原因。董卓是当时的军阀之一,掌握着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权力。
赏析:这一事件可能揭示了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宦官与外戚之间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