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丹杨硃治尝为孙坚校尉,见袁术政德不立,劝孙策归取江东。时吴景攻樊能、张英等,岁馀不克,策说术曰:“家有旧恩在东,愿助舅讨横江。横江拔,因投本土召募,可得三万兵,以佐明使君定天下。”术知其恨,而以刘繇据曲阿,王朗在会稽,谓策未必能定,乃许之。表策为折冲校尉,将兵千馀人、骑数十匹。行收兵,比至历阳,众五六千。时周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将兵迎之,仍助以资粮。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进攻横江、当利,皆拔之,樊能、张英败走。
策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者。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及策至,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悦,竞以牛酒劳军。策为人,美姿颜,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
这首诗的译文是:
当初,丹杨县的朱治曾经担任孙坚的校尉,看到袁术的政令不得民心,就劝孙策回归江东。当时吴景正在攻打樊能、张英等人,一年多没有取得胜利,孙策劝说袁术说:“家中有旧恩于东,希望能帮助舅舅讨伐横江的敌人,横江被攻克之后,就能招募到本土的士兵,可以得到三万士兵来辅助您平定天下。”袁术知道他怨恨,而由于刘繇占据曲阿郡,王朗在会稽郡,孙策未必能够平定,所以允许他这样做。袁术上表任命孙策为折冲校尉,率领一千余名士兵和几十匹战马。孙策收集兵马,等走到历阳的时候,已经有五六千人了。这时周瑜的堂兄周瑜尚为丹杨太守,周瑜带领士兵迎接孙策,并且还给予他物资粮食。孙策很高兴地说:“我得到了你,真是太和谐了!”他进攻横江郡、当利郡,都攻下了这些地方。樊能、张英战败逃走。
孙策率军渡过长江继续作战,所向无敌,没有人敢阻挡他的锋芒。百姓听到孙郎来到的消息,全都失去了魂魄。当地的长吏弃城逃跑,躲藏在山野之中。等孙策到达后,将士们听从命令,不敢掳掠抢掠,鸡犬菜蔬,一无所犯,百姓才十分高兴,竞相用牛酒慰劳军队。孙策容貌俊美,善笑乐语,性情豁达大度,善于听取采纳他人的意见。因此,士人百姓看到他的人,没有不尽心尽力,乐意为他效死力。
赏析:
这首诗是《资治通鉴》卷六十二中记载的一段历史故事。孙策是三国时期孙吴政权的奠基人之一,他出身于江东孙氏家族,年轻时便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本诗描述了孙策从江东出发前往投奔袁术的情景,以及他在军中的表现和民众对他的支持。
诗中提到“资治通鉴 · 卷六十一 · 汉纪五十三”,这是一部古代中国的历史著作,由北宋的史学家赵佶编撰。这部史书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中描述了孙策在江东的早期经历。当时,孙坚的儿子孙策刚刚崭露头角,他被任命为校尉,参与袁术的政务。由于袁术的政令不得人心,孙策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建议孙策归附袁术以获取江东的支持。这里展现了孙策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卓识,他意识到通过争取外部势力的支持,可以为自己积累实力和经验。
诗中描述了孙策与吴景之间的合作。吴景正在攻打樊能、张英等人,但未能取胜。在这种情况下,孙策主动劝说袁术让出江东,自己愿意协助袁术讨伐横江的敌人。这表明孙策不仅具备军事才能,还擅长交际和协调各方关系。
诗中描述了孙策在江东的影响力。当他的军队到达历阳时,已有五六千人。这说明孙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声望,开始在江东地区产生影响。
诗中描述了孙策在江东的民心所向。当地百姓听闻孙郎到来的消息,全都失去了魂魄。这表明孙策的威望非常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支持。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孙策从江东出发前往投奔袁术的情景,以及他在军中的表现和民众对他的支持。通过这段历史故事的展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孙策的智慧和魅力,以及他在三国时期崛起的历史背景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