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毘至西平见曹操,致谭意,群下多以为刘表强,宜先平之,谭、尚不足忧也。荀攸曰:“天下方有事,而刘表坐保江、汉之间,其无四方之志可知矣。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绍以宽厚得众心;使二子和睦以守其成业,则天下之难未息也。今兄弟遘恶,其势不两全,若有所并则力专,力专则难图也。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操从之。后数日,操更欲先平荆州,使谭、尚自相敝,辛毘望操色,知有变,以语郭嘉。嘉曰操,操谓毘曰:“谭必可信,尚必可克不?”毘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袁氏本兄弟相伐,非谓他人能间其间,乃谓天下可定于己也。今一旦求救于明公,此可知也。显甫见显思困而不能取,此力竭也。兵革败于外,谋臣诛于内,兄弟谗阋,国分为二,连年战伐,介胄生虮虱,加以旱蝗,饥馑并臻;天灾应于上,人事困于下,民无愚智,皆知土崩瓦解,此乃天亡尚之时也。今往攻鄴,尚不还救,即不能自守;还救,即谭踵其后。以明公之威,应困穷之敌,击疲敝之寇,无异迅风之振秋叶矣。天以尚与明公,明公不取而伐荆州,荆州丰乐,国未有衅。仲虺有言,‘取乱侮亡’。方今二袁不务远略而内相图,可谓乱矣;居者无食,行者无粮,可谓亡矣。朝不谋夕,民命靡继,而不绥之,欲待他年;他年或登,又自知亡而改修厥德,失所以用兵之要矣。今因其请救而抚之,利莫大焉。且四方之寇,莫大于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矣。”操曰:“善!”乃许谭平。冬,十月,操至黎阳。尚闻操渡河,乃释平原还鄴。尚将吕旷、高翔畔归曹操,谭复阴刻将军印以假旷、翔。操知谭诈,乃为子整娉谭女以安之,而引军还。


  1. 辛毗至西平见曹操


  • 在曹操的麾下,有一名名为辛毗的谋士。他前往西平会见了曹操。
  • 辛毗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向曹操表达对刘表的支持意见。
  1. 群下认为刘表强
  • 当时,曹操的部下普遍认为刘表(字景升)是最强的对手。他们认为曹操应该先解决荆州的问题。
  1. 荀攸提出战略建议
  • 荀攸是曹操手下的重要谋士,他对当前的局势提出了战略性的建议。
  1. 天下正在发生大事
  • 根据荀攸的分析,当时的天下正发生重大变化,而袁绍和袁术兄弟之间的矛盾已经显露出来。
  1. 如果曹操趁机攻击邺城
  • 如果曹操能够趁机攻击邺城并占领它,那么天下的局面就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1. 荀攸的战略建议
  • 荀攸进一步提出战略建议,他认为如果曹操能够抓住这个机会攻击邺城,那么就能一举平定天下。
  1. 天下的局势
  • 荀攸指出,如果曹操能成功攻占邺城并消灭袁氏势力之后,天下的局势将会更加稳定。
  1. 荆州的情况
  • 荆州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且刘备占据多年实力较强。
  1. 曹操的策略调整
  • 经过深思熟虑,曹操决定先攻打邺城而不是立即进攻荆州。
  1. 荀攸的战略建议与曹操的决策
  • 曹操采纳了荀攸的建议,决定先攻打邺城以消除潜在的威胁。
  1. 曹操对荆州的态度
  • 尽管荆州地理位置重要,但曹操并没有急于救援荆州,而是选择等待时机。
  1. 荀攸对荆州的分析
  • 荀攸分析称荆州是天下乱源之一,如果不及时救援可能会陷入混乱。
  1. 荀攸对荆州的担忧
  • 荀攸担忧的是,如果曹操不尽快行动,荆州可能因内部争斗而瓦解。
  1. 荀攸对荆州的预测
  • 荀攸预计荆州一旦陷入内斗将难以恢复,最终可能导致灭亡。
  1. 曹操的军事部署
  • 曹操决定先攻打邺城,待局势稳定后再考虑荆州的问题。
  1. 荀攸对邺城的评估
  • 荀攸认为,邺城是当前最有可能被攻克的目标,因为其地理位置关键且兵力雄厚。
  1. 荀攸对袁氏的评价
  • 荀攸认为袁氏兄弟关系紧张,如果他们内部不能团结一致,那么曹操可以利用这一弱点进行攻击。
  1. 荀攸对荆州的看法
  • 荀攸认为荆州虽然地理位置重要但内部并不稳固,容易为外部势力所利用。
  1. 曹操的军事行动
  • 曹操听从了荀攸的建议,决定先攻取邺城再图谋荆州。
  1. 曹操与荀攸的合作关系
  • 曹操和荀攸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荀攸的战略建议往往成为曹操决策的重要依据。
  1. 荀攸的战略建议对曹操的影响
  • 这一战略建议不仅影响了曹操的军事部署,也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
  1. 荀攸的历史贡献
  • 作为一位杰出的战略家,荀攸为曹操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智慧和远见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1. 历史的启示
  • 这一历史事件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的政治局面时,需要有远见和智慧来做出正确的决策。同时,也要关注内部团结和外部势力的动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