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魏公廋以陕城降燕,请兵应接;秦人大惧,盛兵守华阴。
燕魏尹范阳王德上疏,以为:“先帝应天受命,志平六合;陛下纂统,当继而成之。今苻氏骨肉乖离,国分为五,投诚请援,前后相寻,是天以秦赐燕也。天与不取,反受其殃,吴、越之事,足以观矣。宜命皇甫真引并、冀之众径趋蒲阪,吴王垂引许、洛之兵驰解廋围,太傅总京师虎旅为二年后继,传檄三辅,示以祸福,明立购赏,彼必望风响应。浑一之期,於此乎在矣!时燕人多请救陕,因图关中者,太傅评曰:“秦,大国也,今虽有难,未易可图。朝廷虽明,未如先帝;吾等智略,又非太宰之比。但能闭关保境足矣,平秦非吾事也。”
魏公廋遗吴王垂及皇甫真笺曰:“苻坚、王猛,皆人杰也,谋为燕患久矣;今不乘机取之,恐异日燕之君臣将有甬东之悔矣!”垂谓真曰:“方今为人患者必在于秦。主上富于春秋,观太傅识度,岂能敌苻坚、王猛乎?”真曰:“然,吾虽知之,如言不用何!”
诗句及译文
1. 资治通鉴 · 卷一百零一 · 晋纪二十三
- 诗句:秦魏公廋以陕城降燕,请兵应接。
- 译文:秦国的魏公杨廋向后燕请求投降,并请求后燕派援军。
2. 燕魏尹范阳王德上疏,以为:“先帝应天受命,志平六合;陛下纂统,当继而成之。今苻氏骨肉乖离,国分为五,投诚请援,前后相寻,是天以秦赐燕也。天与不取,反受其殃,吴、越之事,足以观矣。”
- 注释:范阳王建议认为,前秦皇帝苻坚虽然被推翻,但苻氏家族分裂,国家分裂为五个部分,他们先后向后燕求援。这是上天把秦国送给后燕。如果不接受上天的馈赠,反而会受到灾祸。历史上吴越两国因贪图小利而灭亡的故事足以作为前车之鉴。
3. 宜命皇甫真引并、冀之众径趋蒲阪,吴王垂引许、洛之兵驰解廋围,太傅总京师虎旅为二年后继,传檄三辅,示以祸福,明立购赏,彼必望风响应。浑一之期,於此乎在矣!
- 译文:应该命令皇甫真率领并州、冀州的部队直接奔赴蒲坂前线,吴王慕容垂率领许昌、洛阳的军队迅速解救杨廋被困的部队。太傅司马孚统领京城的精锐部队作为两年后的后继力量,发布檄文给关中地区,告知利害,明确悬赏条件,他们必然会望风响应。统一的时期就在此时了。
4. 时燕人多请救陕,因图关中者,太傅评曰:“秦,大国也,今虽有难,未易可图。朝廷虽明,未如先帝;吾等智略,又非太宰之比。但能闭关保境足矣,平秦非吾事也。”
- 译文:当时后燕许多人请求救援陕城,并谋划攻占关中地区,太傅评价说:“秦国是大国,即使目前有难,也不易于图谋。朝廷虽然明智,但不如先帝;我们的智慧和策略,又不如太宰。只要能关闭边境保卫领土就足够了。平定秦国不是我的事情。”
赏析
此诗描绘了后燕与后秦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政治斗争。从诗中可以看出,后燕在面对强大的秦朝时显得十分谨慎和保守。范阳王德的上疏以及太傅的评价都显示了一种战略思维:即避免正面冲突,通过外交手段来应对挑战,保全自身实力。
诗中强调了天意对国家命运的影响,暗示了天命论思想。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述(如吴越的教训),提醒后燕应吸取过去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诗中还体现了忠诚与背叛的主题,展现了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心理变化。这种描写不仅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也加深了读者对人物性格和动机的理解。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复杂的政治智慧和深刻的历史观念,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技巧和深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