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范阳王德击秦枋头,取之,置戍而还。
东胡王晏据馆陶,为鄴中声援,鲜卑、乌桓及郡县民据坞壁不从燕者尚众;燕王垂遣太原王楷与镇南将军陈留王绍讨之。楷谓绍曰:“鲜卑、乌桓及冀州之民,本皆燕臣。今大业始尔,人心未洽,所以小异。唯宜绥之以德,不可震之以威。吾当止一处,为军声之本,汝巡抚民夷,示以大义,彼必当听从。”楷乃屯于辟阳。绍帅骑数百往说王晏,为陈祸福,晏随绍诣楷降,于是鲜卑、乌桓及坞民降者数十万口。楷留其老弱,置守宰以抚之,发其丁壮十馀万,与王晏诣鄴。垂大悦,曰:“汝兄弟才兼文武,足以继先王矣!”
三月,以卫将军谢安为太保。
秦北地长史慕容泓闻燕王垂攻鄴,亡奔关东,收集鲜卑,众至数千。还屯华阴,败秦将军强永,其众遂盛。自称都督陕西诸军事、大将军、雍州牧、济北王,推垂为丞相、都督陕东诸军事、领大司马、冀州牧、吴王。
诗句大意为:范阳王慕容德在枋头击败前燕军队,占领后设立戍卫而回。诗句的译文是:“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五·晋纪二十七”中收录了这首诗,其内容如下:
- 诗句翻译:资治通鉴·卷一百零五·晋纪二十七
- 燕范阳王德击秦枋头:燕国范阳王慕容德攻打前秦在枋头的营地,攻取之后设置了戍卫部队就撤回。
- 东胡王晏据馆陶,为鄴中声援:东胡王慕容晏占据馆陶,成为邺城中的支持者。
- 鲜卑、乌桓及郡县民据坞壁不从燕者尚众:前燕的鲜卑、乌桓和地方居民中的一些团体仍然坚守着他们的营寨。
- 燕王垂遣太原王楷与镇南将军陈留王绍讨之:前燕王慕容垂派遣太原王慕容楷和镇南将军陈留王慕容绍前去征讨这些抵抗者。
- 楷谓绍曰:“鲜卑、乌桓及冀州之民,本皆燕臣。今大业始尔,人心未洽,所以小异。唯宜绥之以德,不可震之以威。吾当止一处,为军声之本,汝巡抚民夷,示以大义,彼必当听从。”:慕容楷告诉慕容绍说,鲜卑、乌桓以及冀州的百姓原本都是燕国的臣民,现在天下刚刚安定,民心还没有完全安定,因此需要用恩惠来安抚他们,而不是用武力来威胁。他打算在一个地点驻扎,作为军队的声援基地,而慕容绍则负责安抚民众和少数民族,让他们明白正义的大义,相信他们会听从。
- 赏析:此诗通过描绘燕国范阳王慕容德的军事行动和前燕内部的动荡,展现了当时战争和政治斗争的激烈状态。诗中提及“鲜卑、乌桓及冀州之民”,指出了当时北方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民族问题和军事战略。诗中还体现了慕容德对于稳定内部和对抗外部威胁的策略,如“惟宜绥之以德”、“示以大义”等表述,显示了其治国策略的温和与明智。
《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历史记载书籍,也是一部文学宝库。通过对历史的记录,它展示了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及其在历史记载中的重要性。通过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