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故中书令王献之女为太子妃。献之,羲之之子也。
魏群臣劝魏王珪称尊号,珪始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改元皇始。参军事上谷张恂劝珪进取中原,珪善之。
燕辽西王农悉将部曲数万口之并州,并州素乏储彳侍。是岁早霜,民不能供其食。又遣诸部护军分监诸胡,由是民夷俱怨,潜召魏军。八月,己亥,魏王珪大举伐燕,步骑四十馀万,南出马邑,逾句注,旌旗二千馀里,鼓行而进。左将军雁门李栗将五万骑为前驱,别遣将国封真等从东道出军都,袭燕幽州。
燕征北大将军、幽、平二州牧、清河公会母贱而年长,雄俊有器艺,燕主垂爱之。宝之伐魏也,垂命会摄东宫事、总录,礼遇一如太子。及垂代魏,命会镇龙城,委以东北之任,国官府佐,皆选一时才望。垂疾笃,遗言命宝以会为嗣;而宝爱少子濮阳公策,意不在会。长乐公盛与会同年,耻为之下,乃与赵王麟共劝宝立策,宝从之。乙亥,立妃段氏为皇后,策为皇太子,会、盛皆进爵为王。策年十一,素憃弱;会闻之,心愠怼。九月,章武王宙奉燕方垂及成哀段后之丧葬于龙城宣平陵。宝诏宙悉高阳王隆参佐、部曲、家属还中山,会违诏,多留部曲不遣。宙年长属尊,会每事陵侮之,见者皆知其有异志。

资治通鉴·卷一百零八·晋纪三十:纳故中书令王献之女为太子妃。献之,羲之之子也

  1. 人物关系: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他的女儿被选中成为晋朝的太子妃。

  2. 背景分析:晋朝时期,王室成员的婚姻往往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家族的未来。王献之的女儿作为太子妃,意味着她将承担起辅助太子成长和处理国家政务的重要角色。

  3. 政治影响:通过婚姻,晋朝廷巩固了与王氏家族的联系,同时也为太子的治理提供了一定的政治保障。这种安排有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4. 家族发展:王献之作为王羲之的儿子,他的家族在当时享有崇高的社会声望和文化地位。女儿成为太子妃,不仅提升了家族的声誉,还可能为家族带来了更多的政治资源和机遇。

  5. 社会评价:在那个时代,贵族家庭之间的联姻是一种常见的政治策略。通过婚姻,晋朝能够加强与各派势力的合作,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发展。王献之的女儿被选为太子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政治需要。

  6. 文化意义:王献之作为书法大家,其子的女儿被选为太子妃,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文化成就,也代表了当时对于文化艺术的重视。这种联姻不仅是政治联盟,也是文化交流和传承的一部分。

  7. 未来展望:王献之的女儿在成为太子妃后,她的人生轨迹和决策将深刻影响晋朝的未来。这不仅是她个人的命运,更是整个国家命运的一个缩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