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太尉玄讽朝廷以玄平元显功封豫章公,平殷、杨功封桂阳公,并本封南郡如故。玄以豫章封其子升,桂阳封其兄子俊。
魏主珪至永安,秦义阳公平遣骁将帅精骑二百觇魏军,长孙肥逆击,尽禽之。平退走,珪追之,乙巳,及于柴壁。平婴地固守,魏军围之。秦王兴将兵四万七千救之,将据天渡运粮以馈平。魏博士李先曰:“兵法:高者为敌所栖,深者为敌所囚。今秦皆犯之,宜及兴未至,遣奇兵先据天渡,柴壁可不战而取也。”珪命增筑重围,内以防平之出,外以拒兴之入。广武将军安同曰:“汾东有蒙坑,东西三百馀里,蹊径不通。兴来,必从汾西直临柴壁;如此,虏声势相接,重围虽固,不能制也。不如为浮梁,渡汾西,筑围以拒之。虏至,无所施其智力矣。”珪从之。兴至蒲阪,惮魏之强,久乃进兵。甲子,珪帅步骑三万逆击兴于蒙坑之南,斩首千馀级,兴退走四十馀里,平亦不敢出。珪乃分兵四据险要,使秦兵不得近柴壁。兴屯汾西,赁壑为垒,束柏村从汾上流纵之,欲以毁浮梁,魏人皆钩取以为薪蒸。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一十二 · 晋纪三十四

八月,太尉司马玄因平定元显之功被朝廷封为豫章公;平定殷、杨之乱则被封为桂阳公,同时保留南郡的封国不变。司马玄将豫章公的封地赐给自己的儿子司马升,桂阳公的封地赏赐给他的兄长司马俊。

魏主拓跋珪率军到达永安,秦义阳公苻平派遣骁勇将领率领精骑二百侦查魏军的动向。长孙肥迎击并全数擒获他们。苻平撤退,拓跋珪追击至柴壁。苻平依托地形固守,但魏军围困。秦王苻兴率兵四万七千来援救,计划通过天渡运送粮草支援苻平。魏博士李先建议:“兵法有云:‘高处易受敌攻击,深沟易被困住。’如今秦军都违反此原则,宜趁苻兴未到之前,派遣奇袭部队先据守天渡,这样柴壁之战可以不战而得。”拓跋珪命增筑重围,内部用于防范苻平的突围,外部用以抵抗苻兴的进攻。广武将军安同建议:“汾东有蒙坑,东西约三百里,道路不通,如果苻兴到来,必定从汾西直逼柴壁;这样一来,敌人的声势相合,即便重围再坚固也难以控制。不如修筑浮梁,渡过汾水向西,围绕柴壁筑起防线。敌军到来时,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无处施展。”拓跋珪听从了这一建议。苻兴抵达蒲阪后,害怕魏国的强大,迟迟不敢推进军队。甲子日,拓跋珪带领三万步骑兵在蒙坑南面迎战苻兴,斩杀千余人。苻兴退走四十多里,苻平也不敢出城。拓跋珪于是分兵四处占据险要之地,使秦军无法接近柴壁。苻兴驻扎在汾西岸,利用山谷为营垒,束柏村则从汾水上游纵火焚烧浮梁,魏军皆用钩索取其木料作为薪炭。

译文:

八月,太尉司马玄因平定元显有功被朝廷封为豫章公;平定殷、杨之乱则被封为桂阳公,同时保留南郡的封国不变。司马玄将豫章公的封地赐给自己的儿子司马升,桂阳公的封地赏赐给他的兄长司马俊。

北魏的魏主拓跋珪带领军队来到永安,秦义阳公苻平派遣骁勇将领率领精兵二百侦查北魏的军队动向。长孙肥迎击并全数擒获他们。苻平撤退,拓跋珪追击至柴壁。苻平依托地形固守,但北魏军围困。秦王苻兴率领四万七千士兵来救援,打算通过天渡运送粮草供给苻平。北魏的博士李先说:“兵法有云:‘高处易受敌攻击,深沟易被困住。’如今秦军都违反此原则,宜趁苻兴未到之前,派遣奇袭部队先据守天渡,这样柴壁之战可以不战而得。”拓跋珪命令增加围墙,内部用于防范苻平的突围,外部用以抵抗苻兴的进攻。广武将军安同建议:“汾东有蒙坑,东西约三百里,道路不通,如果苻兴到来,必定从汾西直逼柴壁;这样一来,敌人的声势相合,即便是再坚固的重围也无法阻止他们。不如修筑浮梁,渡过汾水向西,围绕柴壁筑起防线。敌人到来时,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无处施展。”拓跋珪听从了这一建议。苻兴抵达蒲阪后,害怕魏国的强大,迟迟不敢推进军队。甲子日,拓跋珪带领三万步骑兵在蒙坑南面迎战苻兴,斩杀千余人。苻兴退走四十多里,苻平也不敢出城。拓跋珪于是分兵四处占据险要之地,使秦军无法接近柴壁。苻兴驻扎在汾西岸,利用山谷为营垒,束柏村从汾水上游纵火焚烧浮梁,魏军皆用钩索取其木料作为薪炭。

赏析:

本段内容出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二·晋纪三十四》,主要描述了晋安帝隆安五年(辛丑年,公元401年)发生的一段历史事件。在这一事件中,太尉司马玄因平定元显之功被封为豫章公;平定殷、杨之乱则被封为桂阳公。此外,司马玄还将自己的儿子司马升和兄长司马俊分别赐以豫章和桂阳的爵位。

文中还涉及到北魏的魏主拓跋珪和秦国的安国君苻兴之间的军事对抗。拓跋珪率军到达永安,秦义阳公苻平派遣骁勇将领率领精兵二百侦查北魏的军队动向。长孙肥迎击并全数擒获他们。苻平撤退,拓跋珪追击至柴壁。苻平依托地形固守,但北魏军围困。秦王苻兴率领四万七千士兵来救援,打算通过天渡运送粮草供给苻平。北魏的博士李先建议:“兵法有云:‘高处易受敌攻击,深沟易被困住。’如今秦军都违反此原则,宜趁苻兴未到之前,派遣奇袭部队先据守天渡,这样柴壁之战可以不战而得。”拓跋宇文命令增加围墙,内部用于防范苻平的突围,外部用以抵抗苻兴的进攻。广武将军安同建议:“汾东有蒙坑,东西约三百里,道路不通,如果苻兴到来,必定从汾西直逼柴壁;这样一来,敌人的声势相合,即便是再坚固的重围也无法阻止他们。不如修筑浮梁,渡过汾水向西,围绕柴壁筑起防线。敌人到来时,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无处施展。”拓跋宇文听从了这一建议。苻兴抵达蒲阪后,害怕魏国的强大,迟迟不敢推进军队。甲子日,拓跋宇文带领三万步骑兵在蒙坑南面迎战苻兴,斩杀千余人。苻兴退走四十多里,苻平也不敢出城。拓跋宇文于是分兵四处占据险要之地,使秦军无法接近柴壁。符兴驻扎在汾西岸,利用山谷为营垒,束柏村从汾水上游纵火焚烧浮梁,魏军皆用钩索取其木料作为薪炭。

这段历史事件不仅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也反映了不同国家之间为了争夺领土控制权而进行的激烈斗争。通过深入解读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世界格局以及其中涉及的各种复杂关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