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昭阳单阏,尽阏逢执徐,凡二年。
安皇帝戊元兴二年(癸卯,公元四零三年)
春,正月,卢循使司马徐道覆寇东阳;二月,辛丑,建武将军刘裕击破之。道覆,循之姊夫也。
乙卯,以太尉玄为大将军。
丁巳,玄杀冀州刺史孙无终。
玄上表请帅诸军扫平关、洛,既而讽朝廷下诏不许,乃云:“奉诏故止。”玄初欲饬装,先命作轻舸,载服玩、书画。或问其故,玄曰:“兵凶战危,脱有意外,当使轻而易运。”众皆笑之。
夏,四月,癸巳朔,日有食之。
南燕主备德故吏赵融自长安来,始得母兄凶问,备德号恸吐血,因而寝疾。
司隶校尉慕容达谋反,遣牙门皇璆帅众攻端门,殿中帅侯赤眉开门应之;中黄门孙进扶备德逾城匿于进舍。段宏等闻宫中有变,勒兵屯四门。备德入宫,诛赤眉等。达出奔魏。

《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五》是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之一,记录了东晋时期的重要事件。本文将逐句解释这首诗的含义,并提供相应的注解与赏析。

  • 诗句原文: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一十三·晋纪三十五
    起昭阳单阏,尽阏逢执徐,凡二年。安皇帝戊元兴二年(癸卯,公元四零三年)
    春,正月,卢循使司马徐道覆寇东阳;二月,辛丑,建武将军刘裕击破之。道覆,循之姊夫也。乙卯,以太尉玄为大将军。丁巳,玄杀冀州刺史孙无终。玄上表请帅诸军扫平关、洛,既而讽朝廷下诏不许,乃云:“奉诏故止。”玄初欲饬装,先命作轻舸,载服玩、书画。或问其故,玄曰:“兵凶战危,脱有意外,当使轻而易运。”众皆笑之。夏,四月,癸巳朔,日有食之。南燕主备德故吏赵融自长安来,始得母兄凶问,备德号恸吐血,因而寝疾。司隶校尉慕容达谋反,遣牙门皇璆帅众攻端门,殿中帅侯赤眉开门应之;中黄门孙进扶备德逾城匿于进舍。段宏等闻宫中有变,勒兵屯四门。备德入宫,诛赤眉等。达出奔魏。

译文及注释

  1. 起昭阳单阏,尽阏逢执徐,凡二年。
  • 译文:从农历十月到十二月的开始,持续两年。
  • 注释:此句说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范围,即从一年的某个月(昭阳单阏、阏逢执徐)开始,持续到第二年同一时间段结束,共计两年时间。
  1. 安皇帝戊元兴二年(癸卯,公元四零三年)
  • 译文:这是晋纪三十五年,也是安皇帝的元兴二年。
  • 注释:明确了这一年是晋安帝的元兴二年,是晋朝的一个重要年份。
  1. 春,正月,卢循使司马徐道覆寇东阳;二月,辛丑,建武将军刘裕击破之。
  • 译文:在春季的时候,卢循派他的司马徐道覆侵犯东阳;到了二月,辛丑日,建武将军刘裕打败了他。
  • 注释:描述了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一个是卢循对东阳的侵扰,另一个是刘裕的反击。
  1. 道覆,循之姊夫也。
  • 译文:徐道覆是卢循姐姐的丈夫。
  • 注释:这句话解释了徐道覆与卢循的关系,他是卢循的姐夫。
  1. 乙卯,以太尉玄为大将军。
  • 译文:在乙卯这一天,晋安帝任命太尉司马玄为大将军。
  • 注释:这是晋安帝为了巩固权力所采取的措施。
  1. 丁巳,玄杀冀州刺史孙无终。
  • 译文:在丁巳这一天,司马玄杀了冀州刺史孙无终。
  • 注释:这是司马玄为了巩固权力而采取的行动。
  1. 玄上表请帅诸军扫平关、洛,既而讽朝廷下诏不许,乃云:“奉诏故止。”玄初欲饬装,先命作轻舸,载服玩、书画。或问其故,玄曰:“兵凶战危,脱有意外,当使轻而易运。”众皆笑之。
  • 译文:司马玄上表请求带领军队去平定关中和洛阳地区,然后他暗示朝廷不答应这个请求。于是他说:“奉诏故止”,司马玄起初想要准备行装,先命令制作轻便的船,船上装载着衣物、珍宝、字画。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准备船只,司马玄回答说:“打仗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发生意料之外的事故,我们应当让船只轻便易于运输。”大家因此都笑了他。
  • 注释:这两句描绘了司马玄的政治策略,他通过暗示和自我解释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
  1. 夏,四月,癸巳朔,日有食之。
  • 译文:夏季四月初一,发生了日食。
  • 注释:记录了历史上的一次天文现象。
  1. 南燕主备德故吏赵融自长安来,始得母兄凶问,备德号恸吐血,因而寝疾。
  • 译文:南燕国主慕容备德的原部属赵融从长安前来,得知母亲的死讯后,慕容备德悲痛欲绝,甚至吐血昏厥,从此病倒。
  • 注释:描述了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南燕国内部的权力斗争。
  1. 司隶校尉慕容达谋反,遣牙门皇貂帅众攻端门,殿中帅侯赤眉开门应之;中黄门孙进扶备德逾城匿于进舍。段宏等闻宫中有变,勒兵屯四门。备德入宫,诛赤眉等。达出奔魏。
  • 译文:司隶校尉慕容达谋反,派遣牙门皇貂率领众人攻打端门,殿中帅侯赤眉打开城门迎接他们;中黄门孙进扶着慕容备德穿过城墙逃到孙进的家里。这时段宏等人听到宫里有变乱发生,就带兵占据了四座城门,慕容备德进入宫殿,将赤眉等人都杀掉了。慕容达最终逃出魏国。
  • 注释:叙述了政变后的紧张局势,以及政变者最终失败的结局。

《资治通鉴·晋纪三十五》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活动,还反映了晋朝末年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通过对这段历史的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