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德优迁徙之民,使之长复不役;民缘此迭相廕冒,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以避课役。尚书韩讠卓请加隐核,备德从之,使讠卓巡行郡县,得廕户五万八千。
泰山贼王始聚众数万,自称太平皇帝,署置公卿;南燕桂林王镇讨禽之。临刑,或问其父及兄弟安在,始曰:“太上皇蒙尘于外,征东、征西为乱兵所害。”其妻怒之曰:“君正坐此口,奈何尚尔!”始曰:“皇后不知,自古岂有不亡之国!朕则崩矣,终不改号!”
五月,燕王熙作龙腾苑,方十馀里,役徒二万人。筑景云山于苑内,基广五百步,峰高十七丈。
秋,七月,戊子,魏主珪北巡,作离宫于豺山。
平原太守和跋奢豪喜名,珪恶而杀之,使其弟毘等就与诀。跋曰:“A212北土瘠,可迁水南,勉为主计。”且使之背己,曰:“汝何忍视吾之死也!”毘等谕其意,诈称使者,逃入秦。珪怒,灭其家。中垒将军邓渊从弟尚书晖与跋善,或谮诸珪曰:“毘之出亡,晖实送之。”珪疑渊知其谋,赐渊死。
{“备德优迁徙之民,使之长复不役:民缘此迭相廕冒,或百室合户,或千丁共籍,以避课役。尚书韩讠卓请加隐核,备德从之,使讠卓巡行郡县,得廕户五万八千。
泰山贼王始聚众数万,自称太平皇帝,署置公卿:南燕桂林王镇讨禽之。临刑,或问其父及兄弟安在,始曰:“太上皇蒙尘于外,征东、征西为乱兵所害。”其妻怒之曰:“君正坐此口,奈何尚尔!”始曰:“皇后不知,自古岂有不亡之国!朕则崩矣,终不改号!” 五月,燕王熙作龙腾苑,方十馀里,役徒二万人。筑景云山于苑内,基广五百步,峰高十七丈。秋,七月,戊子,魏主珪北巡,作离宫于豺山。平原太守和跋奢豪喜名,珪恶而杀之,使其弟毘等就与诀。跋曰:“A212北土瘠,可迁水南,勉为主计。”且使之背己,曰:“汝何忍视吾之死也!”毘等谕其意,诈称使者,逃入秦。珪怒,灭其家。中垒将军邓渊从弟尚书晖与跋善,或谮诸珪曰:“毗之出亡,晖实送之。”珪疑渊知其谋,赐渊死。”}
{ 备德优迁徙之民,使之长复不役:这句话描述的是晋代的官吏备德采取了一种措施,即允许被迁移到其他地区的人口不再承担劳役。这里的“优”指的是优待或者优厚处理,而“迁徙之民”则是指那些由于战争或其他原因被迫离开原居地的人。通过这样的政策,备德试图减少人民的负担,让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恢复生活或者重新建立家园。
{ 尚书韩讠卓请加隐核,备德从之:尚书韩讠卓提出了一个建议,即对那些实际上已经迁移到其他地方的人口进行核实。这个提议得到了备德的支持,他同意实施韩讠卓的建议。通过核实,政府能够更准确地了解那些实际上已经迁移到其他地方的人口数量,从而能够更有效地管理和分配资源,确保政策的执行效果。
{^4^} 王始聚众数万起事:王始,十六国时期南燕莱芜(今山东莱芜)人,自称为“太平皇帝”。他利用宗教形式号召起义,聚集了数万人的起义军。他的政权虽然短命但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反映了当时民间不满和社会动荡的情况。
{^6^} 王始自称太平皇帝:王始在起义后自称“太平皇帝”,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他宣称其父王固为“太上皇”,兄王林为“征东将军”,弟王泰为“征西将军”,显示出他拥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
{^7^} 南燕桂林王慕容镇讨禽之:南燕的桂林王慕容镇率军征讨王始的起义军。南燕是当时的北方政权之一,与晋朝相邻。南燕的桂林王慕容镇是该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他对王始的军事镇压表明了南燕政权对于不稳定因素的警惕和控制能力。
{^8^} 王始与妻子一起慷慨就义:王始在被捕后,面对即将到来的命运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悲壮。他不仅没有向敌人屈服,而且在最后时刻还向妻子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和决心,这种坚定的态度展现了他的个人品质。
{^9^} 泰山贼王始聚众数万:泰山(今山东泰安)的王始聚集了大量的起义军兵力。这标志着当地社会的矛盾达到了一个临界点,普通民众因为各种问题纷纷选择反抗,寻求改变。
{^10^} 王始临刑前的一番话:在被俘并准备处决时,王始对家人说出了这样的话,反映出了他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未来命运的无奈接受。他的话不仅是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也可能包含了对家人的关心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