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从徐、兗二州刺史,安成王桓修入朝。玄谓王谧曰:“裕风骨不常,盖人杰也。”每游集,必引接殷勤,赠赐甚厚。玄后刘氏,有智鉴,谓玄曰:“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终不为人下,不如早除之。”玄曰:“我方平荡中原,非裕莫可用者;俟关、河平定,然后别议之耳。”
玄以桓弘为青州刺史,镇广陵;刁逵为豫州刺史,镇历阳。弘,修之弟;逵,彝之子也。
刘裕与何无忌同舟还京口,密谋兴复晋室。刘迈弟毅家于京口,亦与无忌谋讨玄。无忌曰:“桓氏强盛,其可图乎?”毅曰:“天下自有强弱,苟为失道,虽强易弱,正患事主难得耳。”无忌曰:“天下草泽之中非无英雄也。”毅曰:“所见唯有刘下邳。”无忌笑而不答,还以告裕,遂与毅定谋。
初,太原王元德及弟仲德为苻氏起兵攻燕主垂,不克,来奔,朝廷以元德为弘农太守。仲德见桓玄称帝,谓人曰:“自古革命诚非一族,然今之起者恐不足以成大事。”
晋纪三十五
刘裕,字德舆,自号“好孤”,是晋朝宗室,安帝的叔父。他英气勃发,风骨不群。桓温称赞他的风采非凡,常引以为友,对他十分器重。刘裕在朝中声望日隆,但始终未居高位,因此桓温担忧其将来可能难以控制。
晋元兴二年(癸卯,公元四零三年),朝廷以太尉刘裕为大将军,这标志着他对国家军事和政权的控制力达到了顶峰。然而,桓玄对刘裕的崛起心存忌惮,认为他终将超越自己成为不可制约的力量。
建武将军刘裕率军回京口时,与何无忌同舟而归。他们密谋复兴晋室,恢复中原。何无忌说:“桓氏家族势力强盛,恐难图。”刘毅则表示:“天下非无英雄,惟视其行止如何耳。”二人虽各有见解,但均认为桓氏家族不可轻忽。
太原王元德及其弟仲德因起兵反对苻氏,战败后投奔晋朝。朝廷任命元德为弘农太守。仲德见到桓玄称帝,对人说:“自古革命非一族所能成,今之起者未必能立大业。”此言暗示桓玄可能无法完成统一大业。
刘裕与徐道覆的战斗中,击破卢循的军队于东阳,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桓玄闻讯,任命刘裕为大将军,以示信任。
随着晋朝权力的转移,各路豪族逐渐崭露头角。刘裕、何无忌等人物通过智谋和武力巩固了自身的地位。尽管桓玄仍保有部分权势,但刘裕等人已开始逐步构建自己的势力范围。
刘裕最终成功推翻桓玄篡位,恢复了晋朝的统治。他在建立新王朝的过程中,展现了卓越的领导力和智慧。
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个人才智和力量的较量,更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以及人们对于未来的期望与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