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玄司徒王谧与众议推裕领扬州,裕固辞,乃以谧为侍中、领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事,谧推裕为使持节、都督扬、徐、兗、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刘毅为青州刺史,何无忌为琅邪内史,孟昶为丹阳尹,刘道规为义昌太守。
裕始至建康,诸大处分皆委于刘穆之,仓猝立定,无不允惬。裕遂托以腹心,动止咨焉;穆之亦竭节尽诚,无所遣隐。时晋政宽驰,纲纪不立,豪族陵纵,小民穷蹙,重以司马元显政令违舛。桓玄虽欲厘整,而科条繁密,众莫之从。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裕以身范物,先以威禁;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不盈旬日,风俗顿改。
初,诸葛长民至豫州,失期,不得发。刁逵执长民,槛车送桓玄。至当利而玄败,送人共破槛出长民,还趣历阳。逵弃城走,为其下所执,斩于石头,子侄无少长皆死,唯赦其季弟给事中骋。逵故吏匿其弟子雍送洛阳,秦王兴以为太子中庶子。裕以魏咏之为豫州刺史,镇历阳,诸葛长民为宣城内史。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一十三 · 晋纪三十五

壬戌,玄司徒王谧与众议推裕领扬州,裕固辞,乃以谧为侍中、领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事,谧推裕为使持节、都督扬、徐、兗、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刘毅为青州刺史,何无忌为琅邪内史,孟昶为丹阳尹,刘道规为义昌太守。    
    
译文:壬戌日,王谧和众人推荐刘裕兼任扬州的官职,但刘裕坚决推辞,最终被委任为侍中、兼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事。王谧推荐刘裕担任使持节、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刘毅被任命为青州刺史,何无忌担任琅邪内史,孟昶被任命为丹阳尹,刘道规被任命为义昌太守。    
    
注释:1. “壬戌”是古代历法中的一个日期,表示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2. “玄司徒”是王谧在晋朝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总理或宰相。3. “使持节”是一种官职名称,代表可以代表皇帝行使一定的权力。4. “都督”是指管理多个地区的军事官员,负责协调各个地区的军事行动。5. “扬、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指的是当时的八个行政区域。6. “琅邪内史”和“丹阳尹”是地方行政长官的称呼,分别管理琅琊郡和丹阳郡。7. “义昌太守”是当时一个地方政府的职务。8. 王谧推荐刘裕担任这些职务,表明他希望刘裕能够统领和管理这些地区。9. “推辞”是指推辞掉某个高位的职位。10. “固辞”是坚决推辞的意思。11. “处乌桓于冯翊、北地”,是将乌桓人安置在冯翊郡和北地郡。12. “移关东豪杰及杂夷十五万户于关中”,是将关东地区的豪杰和杂夷十五万户迁徙到关中地区。13. “悉听之”是指全部允许他们返回故里,恢复旧业。14. “因乱流移”是指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15. “重归故里”是指重新回到原来的居住地。16. “欲还旧业”是指想要恢复以前的事业或生活。17. “尽听之”是指完全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发展。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关于晋安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改革的文章。文章记录了晋朝的一段历史,其中提到了许多重要的人物和他们的行动。

文章开头提到,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四零三年),王谧与众人商议推举刘裕兼任扬州的官职。然而,刘裕坚决推辞,最终被委任为侍中、兼司徒、扬州刺史、录尚书事等职位。这表明刘裕具有卓越的才能和领导能力,深受朝廷的信任和尊重。同时,这也是对他政治生涯的一次重要认可。

文章中提到了刘毅等人被任命为不同地区的刺史或其他职务。这些任命可能涉及到对当地局势的管理、政策执行等方面的问题。这显示了当时中央政府对地方事务的关注和重视以及其对治理能力的期待和信任。

文章还涉及了一些具体的任命结果,例如王谧推荐刘裕担任使持节、都督扬、徐、兖、豫、青、冀、幽、并八州诸军事、徐州刺史等。这反映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于高级官员的任命往往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其个人能力、政治背景和地域关系等。

通过这篇文章可以看出,晋朝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国家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政治体制和权力结构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外部的威胁和挑战,更是为了适应内部发展的需要和要求。因此,这篇文章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当时历史的窗口,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在面对重大事件时如何调整自己的战略和策略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