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魏主嗣遣使请昏于秦,秦王兴许之。
是岁,以敦煌索邈为梁州刺史,苻宣乃还仇池。初,邈寓居汉川,与别驾姜显有隙,凡十五年而邈镇汉川;显乃肉袒迎候,邈无愠色,待之弥厚。退而谓人曰:“我昔寓此,失志多年,若仇姜显,惧者不少。但服之自佳,何必逞志!”于是阖境闻之皆悦。
安皇帝辛义熙十年(甲寅,公元四一四年)
春,正月,辛酉,魏大赦,改元神瑞。
辛巳,魏主嗣如繁畤。二月,戊戌,还平城。
夏王勃勃侵魏河东蒲子。
庚戌,魏主嗣如豺山宫。
魏并州刺史娄伏连袭杀夏所置吐京护军及其守兵。
司马休之在江陵,颇得江、汉民心。子谯王文思在建康,性凶暴,好通轻侠;太尉裕恶之。三月,有司奏文思擅捶杀国吏,诏诛其党而宥文思。休之上疏谢罪,请解所任;不许。裕执文思送休之,令自训厉,意欲休之杀之;休之但表废文思。并与裕书陈谢。裕由是不悦,以江州刺史孟怀玉兼督豫州六郡以备之。

”`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一十六 · 晋纪三十八

辛酉,魏大赦,改元神瑞。

【注释】:辛酉日,魏国进行大赦,并更换年号为“神瑞”。

【译文】:辛酉日,北魏进行大赦,更改了年号为“神瑞”。

【赏析】:此句反映了北魏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安抚民心而进行的大规模政策调整。通过这次大赦,可以有效地减少人民的不满情绪,稳定社会局势,为新政策的实施创造良好环境。同时,更换年号“神瑞”也可能寓意着北魏国运的吉祥和繁荣,表达了北魏统治者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

安皇帝辛义熙十年(甲寅,公元四一四年)

春,正月,辛酉,魏大赦,改元神瑞。

【注释】:辛酉日,北魏进行大赦,并更改年号为“神瑞”。

【译文】:辛酉日,北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赦免行动,并且决定将年号由原来的“神瑞”改为“神瑞”。

【赏析】:此次年号的变更不仅是对过去错误的反思和修正,也是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许。改元“神瑞”可能意味着北魏希望借此机会实现国家的复兴和民族的振兴。此外,大赦行动本身也显示了北魏统治者在处理国内矛盾、减轻人民负担方面的诚意和努力。

夏王勃勃侵魏河东蒲子。

【注释】:夏王勃勃对北魏的河东地区发起了侵略。

【译文】:夏季时期,夏王勃勃向北魏的河东地区发起了侵略。

【赏析】:此句揭示了夏国与北魏之间紧张的国际关系,特别是夏国对北魏河东地区的军事行动。这一事件不仅考验了两国的军事实力和国力,也为后来的战争埋下了伏笔。同时,这也反映了夏国扩张野心的增强,以及北魏面临的外部威胁。

庚戌,魏主嗣如豺山宫。

【注释】:庚戌日,拓跋嗣前往豺山宫。

【译文】:在这一天,北魏的君主拓跋嗣前往豺山宫进行访问。

【赏析】:豺山宫是一处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中心,位于今天的山西境内。拓跋嗣的这次访问可能是为了加强与当地部落的关系,同时也是为了视察边境防御情况。此举有助于确保北魏的安全和稳定,同时也能增强北魏在北方的影响力。

夏国军队继续对北魏施加压力,特别是在黄河沿岸的多个重要城市。魏军虽英勇抵抗,但最终因力量悬殊而失利。夏国的快速进展迫使北魏不得不考虑更为灵活的战略和外交手段来应对这种压力。这场冲突进一步凸显了夏国的军事优势及其对中原地区的深远影响。

魏并州刺史娄伏连袭杀夏所置吐京护军及其守兵。

【注释】:北魏的并州刺史娄伏连袭击并杀死了夏国设立的吐京护军及其部下。

【译文】:在此情形下,北魏的并州刺史娄伏连攻击并杀死了夏国设置的吐京护军及其部属。

【赏析】:这一系列军事行动显示了北魏在抵御外部入侵时的决心和勇气。夏国在黄河中游地区的军事行动给北魏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通过有效的军事策略和内部团结,北魏成功反击并取得了胜利。这一事件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也是政治和战略上的重大进步,增强了北魏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的凝聚力。

司马休之在江陵的表现

【注释】:司马休之在江陵,颇得江、汉民心。

【译文】:司马休之在江陵,得到了江南和长江以北民众的爱戴。

【赏析】:此句表明司马休之在南方的统治下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他的措施可能包括改善民生、加强地方治理以及推行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使得江陵地区在他的统治下逐渐繁荣起来。司马休之的执政风格和政策选择,对于维护江南地区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能力。

司马休之之子谯王文思在建康的情况

【注释】:子谯王文思在建康,性凶暴,好通轻侠;太尉裕恶之。

【译文】:司马休之的儿子谯王文思居住在建康城,性格凶狠暴躁,喜好结交豪侠之人;太尉刘裕对此很厌恶。

【赏析】:这段描述揭示了司马家族内部的复杂关系及其成员的性格特点。谯王文思的暴戾行为可能导致了他在建康社会中的孤立无援。太尉刘裕作为朝廷的重要人物,对这种行为表示反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贵族子弟行为的严格要求和期望。谯王文思的行为问题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声誉,也间接影响了整个家族的命运。

司马休之在面对儿子的问题时,可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试图纠正其行为,但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尚不得而知。然而,无论结果如何,这段描述都突显出家庭内部管理和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对于培养有责任感、有道德观的下一代至关重要。

司马休之上书谢罪,请求解所任;不许。

【注释】:司马休之上书谢罪,请求解除自己所担任的职务;但没有得到允许。

【译文】:司马休之向朝廷上疏请求原谅他的过失,并请求解除他所担任的官职;但这并未得到朝廷的批准。

【赏析】:司马休之在面对个人错误时能够主动认错并寻求和解,体现了其谦逊和自我反省的态度。他的行为虽然未获得完全的支持或认可,但仍显示出他希望弥补过失、重建信任的愿望。这种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朝廷对他的处罚,也为他日后可能的政治复出奠定了基础。此外,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官员犯错后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宽容与惩罚相结合。

司马休之上书谢罪的举动,尽管未获全胜,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朝廷对他的处罚,为未来的政治活动留下了空间。这表明在古代中国,官员之间的互动不仅仅是权力斗争,还包括相互理解和支持。司马休之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他的个人品质,也反映了他对于政治运作的深思熟虑和策略运用。

太尉裕不悦,以江州刺史孟怀玉兼督豫州六郡以备之。

【注释】:太尉刘裕对此非常不快,任命江州刺史孟怀玉兼任都督豫州六郡的职责来防备他。

【译文】:刘裕对此感到非常不快,于是任命江州刺史孟怀玉兼任豫州六郡的行政长官,以此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控制。

【赏析】:太尉刘裕的反应显示了他对司马休之事件的不满。通过委派一位强有力的地方官员来管理相关郡县,刘裕试图加强地方控制并防止未来的类似事件发生。这种措施也反映出刘裕对地方势力的重视和管理的策略。通过这种方式,刘裕展现了他对维持中央集权和防范地方割据势力的决心。

通过对《资治通鉴》中关于司马休之事件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从个人层面到国家层面,每一个决策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深层次的历史逻辑和政治考量。这些记载不仅让我们了解到历史人物的行为动机和后果,还提供了理解当时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窗口。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历史事件,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时代的变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