歆将步骑三万东出。蒙逊闻之,曰:“歆已入吾术中,然闻吾旋师,必不敢前。”乃露布西境,云已克浩亹,将进攻黄谷。歆闻之,喜,进入都渎涧,蒙逊引兵击之,战于怀城,歆大败。或劝歆还保酒泉,歆曰:’吾违老母之言以取败,不杀此胡,何面目复见我母!”遂勒兵战于蓼泉,为蒙逊所杀。歆弟酒泉太守翻、新城太守预、领羽林右监密、左将军眺、右将军亮西奔敦煌。
蒙逊入酒泉,禁侵掠,土民安堵。以宋繇为吏部郎中,委之选举;凉之旧臣有才望者,咸礼而且之。以其子牧犍为洒泉太守。敦煌太守李恂,翻之弟也,与翻等弃敦煌奔北山。蒙逊以索嗣之子元绪行敦煌太守。
蒙逊还姑臧,见凉太后尹氏而劳之,尹氏曰:“李氏为胡所灭,知复何言!”或谓尹氏曰:“今母子之命在人掌握,奈何傲之!且国亡子死,曾无忧色,何也?”尹氏曰:“存亡死生,皆有天命,奈何更如凡人,为儿女子之悲乎!吾老妇人,国亡家破,岂可复惜馀生,为人臣妆乎!惟速死为幸耳。”蒙逊嘉而赦之,娶其女为牧犍妇。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九·宋纪一

歆将步骑三万东出。蒙逊闻之,曰:“歆已入吾术中,然闻吾旋师,必不敢前。”乃露布西境,云已克浩亹,将进攻黄谷。歆闻之,喜,进入都渎涧,蒙逊引兵击之,战于怀城,歆大败。或劝歆还保酒泉,歆曰:“吾违老母之言以取败,不杀此胡,何面目复见我母!”遂勒兵战于蓼泉,为蒙逊所杀。

歆弟酒泉太守翻、新城太守预、领羽林右监密、左将军眺、右将军亮西奔敦煌。

蒙逊入酒泉,禁侵掠,土民安堵。以宋繇为吏部郎中,委之选举;凉之旧臣有才望者,咸礼而且之。以其子牧犍为洒泉太守。敦煌太守李恂,翻之弟也,与翻等弃敦煌奔北山。蒙逊以索嗣之子元绪行敦煌太守。

蒙逊还姑臧,见凉太后尹氏而劳之,尹氏曰:“李氏为胡所灭,知复何言!”或谓尹氏曰:“今母子之命在人掌握,奈何傲之!且国亡子死,曾无忧色,何也?”尹氏曰:“存亡死生,皆有天命,奈何更如凡人,为儿女子之悲乎!吾老妇人,国亡家破,岂可复惜馀生,为人臣妆乎!惟速死为幸耳。”蒙逊嘉而赦之,娶其女为牧犍妇。

赏析:
本诗描绘了宋朝将领歆率领步骑三万向东出征,遭遇了凉国的将领蒙逊的伏击,最终被蒙逊击败并杀死。同时,诗中也描述了蒙逊攻占酒泉后对当地百姓的宽容政策和对人才的重视,以及他的儿子牧犍被任命为酒泉太守。这些细节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

  1. 历史背景:
  • 本诗选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九·宋纪一》,记载了公元四二零年(永初元年)春,宋朝将领歆率军东征凉国,遭遇凉国将领蒙逊的伏击,被击败并被杀的事件。这场战争发生在东汉时期,是三国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
  1. 人物性格:
  • : 本诗中的主角,是一位具有雄心壮志的将领。他在得知凉国将领蒙逊的消息后,欣喜若狂,决定进军都渎涧挑战蒙逊。然而,他过于自信和轻敌,导致了失败的结局。
  • 蒙逊: 凉国的将领,他的军事才能和策略使得他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他对歆的轻视和追击,导致了歆的失败和死亡。
  • 尹氏: 凉太后,她的态度和反应展示了她的智慧和从容。面对儿子李氏的失败和死亡,她没有表现出惊慌失措,而是以一种超脱的态度应对。她的这种态度体现了她的高贵品质和坚强意志。
  • 牧犍: 凉国将领的儿子,他被任命为酒泉太守,成为了凉国的一份子。尽管身处异国他乡,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反而继续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1. 战争意义:
  • 本诗通过描述这次战斗的胜利者和失败者,展现了战争中胜败的关键因素——军事策略、士气、以及对敌人的判断。同时,也揭示了战争背后的人性和道德问题,如自负、傲慢、残忍等。
  1. 文学价值:
  • 本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情节生动有趣,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它不仅记录了一个历史事件,更是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外部表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 历史启示:
  • 本诗提醒我们,在战争中,不仅要有强大的军队和精良的武器,更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要因为一时的胜利而骄傲自满,更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放弃。

本诗通过对一个历史战役的描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复杂,同时也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它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人性的深刻反思和探讨。通过阅读本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结果,从而更好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发展规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