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冏复遣使告谢晦以徐、傅及爵等已诛。晦先举羡之、亮哀,次发子弟凶问,既而自出射堂勒兵。晦从高祖征讨,指麾处分,莫不曲尽其宜,数日间,四远投集,得精兵三万人。乃奉表称羡之、亮等忠贞,横被冤酷。且言:“臣等若志欲执权,不专为国,初废营阳,陛下在远,武皇之子尚有童幼,拥以号令,谁敢非之!岂得溯流三千里,虚馆七旬,仰望鸾旗者哉!故庐陵王,于营阳之世积怨犯上,自贻非命。不有所废,将何以兴!耿弇不以贼遗君、父,臣亦何负于宋室邪!此皆王弘、王昙首、王华险躁猜忌,谗构成祸。今当举兵以除君侧之恶。”
秦王炽磐复遣使如魏,请用师于夏。
初,袁皇后生皇子劭,后自详视,使驰白帝曰:“此儿形貌异常,必破国亡家,不可举。”即欲杀之。帝狼狈至后殿户外,手拨幔禁之,乃止。以尚在谅暗,故秘之。闰月,丙戌,始言劭生。
诗句:资治通鉴 · 卷一百二十 · 宋纪二
译文:乐冏再次派遣使者向谢晦报告,徐、傅和徐羡之等人已经被杀死。谢晦首先对袁羡之、刘亮表示哀悼,然后发布他儿子的死讯,不久他自己也走出射堂指挥军队。谢晦跟随高祖征讨四方,他指挥军队,处置事情,没有不恰当的地方,几天之内,四面八方的军队纷纷前来投奔,获得了三万人精兵。于是奉上奏表称颂袁羡之、刘亮的忠贞,他们横遭冤屈和酷刑。并且说:“我们如果只想掌握权力,而不为国分忧的话,当初废黜了营阳王,陛下远在北方,武皇帝的儿子们还都很年轻,如果我们拥立他们来发号施令,谁敢反对!怎么能溯流三千里,白白地空守七旬呢?庐陵王在营阳王的时候积累了很多怨恨并冒犯皇上,自己招致了灾祸。如果不废除他,我们将怎么振兴!耿弇不以贼人遗留君父,我还有什么对不起宋朝的?这都是因为王弘、王昙首、王华等人险诈急躁猜忌谗言造成的祸端。现在我们应该兴兵来清除君侧的恶人。”
注释:资治通鉴(又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纂的一部多朝代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变迁。本文选自《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涉及宋纪二的内容。乐冏,即乐恢,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宋文帝时期担任要职,后因政变失败被杀。谢晦(417年-422年),字休明,南朝宋孝武帝的堂弟,曾一度执掌朝政,后被废黜并杀害。此段文字描述了谢晦与乐冏之间的政治斗争以及谢晦如何通过军事力量巩固自己的地位。
赏析:本段描绘了谢晦在面对危机时的一系列行动与决策。他先是对袁羡之、刘亮表达哀悼之情,随后公布儿子的死讯,紧接着亲自带领军队出征。这些行为展示了谢晦在面对政治压力时的果断和坚定。接着描述了谢晦如何利用军事行动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包括调动各地军队响应他的号召,以及他对朝廷内外情况的掌控。最后,表达了谢晦对那些被他认为有野心或威胁的官员的处理态度——即诛除异己。这段描述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激烈程度,也突显了谢晦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智慧和勇气。
诗句:秦王炽磐复遣使如魏,请用师于夏。
译文:秦国的秦王炽磐再次派遣使者到魏国请求出兵帮助攻打夏国。
注释:秦王炽磐,即赫连勃勃,是北朝十六国时期的杰出君主之一。他的统治期间,秦国达到了鼎盛状态。此段记载了赫连勃勃在对外战争中的策略和行动。
赏析:此段落展现了赫连勃勃的外交策略,即通过联合其他国家的力量来增强自己国家的实力。这种行为在当时的战国六国中并不罕见,但在赫连勃勃的统治下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示和运用。这反映出他具有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能够有效地利用国际关系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同时,这也揭示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是复杂的,各国之间需要通过合作来共同应对外部的威胁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