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令何尚之以老请致仕,退居方山。议者咸谓尚之不能固志。既而诏书敦谕数四,六月,戊申朔,尚之复起视事。御史中丞袁涉录自古隐士有迹无名者为《真隐传》以嗤之。
秋,七月,张永等至碻磝,引兵围之。
壬辰,徙汝阳王浑为武昌王,淮阳王彧为湘东王。
初,潘淑妃生始兴王濬。元皇后性妒,以淑妃有宠于上,恚恨而殂,淑妃专总内政。由是太子劭深恶淑妃及濬。濬惧为将来之祸,乃曲意事劭,劭更与之善。
吴兴巫严道育,自言能辟谷服食,役使鬼物;因东阳公主婢王鹦鹉出入主家。道育谓主曰:“神将有符赐主。”主夜卧,见流光若萤,飞入书笥,开视,得二青珠;由是主与劭、濬皆信惑之。劭、濬并多过失,数为上所诘责;使道育诉请,欲令过不上闻。道育曰:“我已为上天陈请,必不泄露。”劭等敬事之,号曰:“天师”。其后遂与道育、鹦鹉及东阳主奴陈天与、黄门陈庆国共为巫蛊,琢玉为上形像,埋于含章殿前;劭补天与为队主。

诗句: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六·宋纪八

译文: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记载了宋朝元嘉二十八年的史事。当时,北魏皇帝率领群臣在瓜步山上举行盛大的宴会,庆祝他们的胜利。与此同时,太子刘劭、东阳公主和潘淑妃等人也在进行密谋,试图篡夺皇位。然而,由于他们的阴谋被司马光所写史书揭露,最终导致了他们的失败和灭亡。司马光通过这部史书向世人展示了他的智慧和才能,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赏析:本诗是司马光对宋代历史事件的记录,通过对《资治通鉴》的引用,展现了其深厚的历史素养和严谨的史学态度。诗歌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历史的变迁和政治斗争,同时揭示了权力争斗背后的道德沦丧。通过对比司马光的记录与现实的政治斗争,诗人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担忧。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也体现了诗人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