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四月,癸卯朔,柳元景统宁朔将军薛安都等十二军发湓口,司空中兵参军徐遗宝以荆州之众继之。丁未,武陵王发寻阳,沈庆之总中军以从。
劭立妃殷氏为皇后。
庚戌,武陵王檄书至建康,劭以示太常颜延之曰:“彼谁笔也?”延之曰:“竣之笔也。”劭曰:“言辞何至于是!”延之曰:“竣尚不顾老臣,安能顾陛下!”劭怒稍解。悉拘武陵王子于侍中下省,南谯王义宣子于太仓空舍。劭欲尽杀三镇士民家口,江夏王义恭、何尚之皆曰:“凡举大事者不顾家;且多是驱逼,今忽诛其室累,正足坚彼意耳。”劭以为然,乃下书一无所问。
劭疑朝廷旧臣皆不为己用,乃厚抚鲁秀及右军参军王罗汉,悉以军事委之;以萧斌为谋主,殷冲掌文符。萧斌劝劭勒水军自上决战,不尔则保据梁山。江夏王义恭以南军仓猝,船舫陋小,不利水战,乃进策曰:“贼骏小年未习军旅,远来疲弊,宜以逸待之。今远出梁山,则京都空弱,东军乘虚,或能为患。若分力两赴,则兵散势离。不如养锐待期,坐而观衅。割弃南岸,栅断石头,此先朝旧法,不忧贼不破也。”劭善之。斌厉色曰:“南中郎二十年少,能建如此大事,岂复可量!三方同恶,势据上流;沈庆之甚练军事,柳元景、宗悫屡尝立功。形势如此,实非小敌。唯宜及人情未离,尚可决力一战;端坐台城,何由得久!今主,咸无战意,岂非天也!”邵不听。或劝劭保石头城,劭曰:“昔人所以固石头城者,俟诸侯勤王耳。我若守此,谁当见救!唯应力战决之;不然,不克。”日日自出行军,慰劳将士,亲督都水治船舰。壬子,焚淮南岸室屋、淮内船舫,悉驱民家渡水北。

《资治通鉴·宋纪九》:夏四月癸卯朔,柳元景统宁朔将军薛安都等十二军发湓口,司空中兵参军徐遗宝以荆州之众继之。丁未,武陵王发寻阳,沈庆之总中军以从。劭立妃殷氏为皇后。庚戌,武陵王檄书至建康,劭以示太常颜延之曰:“彼谁笔也?”延之曰:“竣之笔也。”劭曰:“言辞何至于是!”延之曰:“竣尚不顾老臣,安能顾陛下!”劭怒稍解。悉拘武陵王子于侍中下省,南谯王义宣子于太仓空舍。劭欲尽杀三镇士民家口,江夏王义恭、何尚之说:“凡举大事者不顾家;且多是驱逼,今忽诛其室累,正足坚彼意耳。”劭以为然,乃下书一无所问。

诗句翻译与注释

  • “资治通鉴·宋纪九”:此句描述了宋武帝刘裕在统一中国后的行为和决策过程。通过这一行为,刘裕展示了他的决心和对国家的控制力。
  • “夏,四月,癸卯朔”:这一句提供了时间信息,说明诗中描述的事件是在夏季的一天开始时发生的。
  • “柳元景统宁朔将军薛安都等十二军发湓口”:描述了柳元景及其部下的行动,表明了军事行动的规模和重要性。
  • “劭立妃殷氏为皇后”:这一句提到了宋文帝的后事安排,暗示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及权力斗争。
  • “劭疑朝廷旧臣皆不为己用”:揭示了宋文帝猜疑朝中大臣背叛自己的心理。
  • “萧斌劝劭勒水军自上决战”:萧斌的策略被采纳,显示出当时军事策略的转变。
  • “或劝劭保石头城”:反映了一部分人对安全的担忧和建议。
  • “日日自出行军”:显示了宋文帝频繁视察军队的行为,可能是为了保持军心和士气。

译文

随着春末的来临,宋文帝刘裕在四月初发起了一场军事进攻,柳元景率领的宁朔将军薛安都将十二军从湓口出发,而司空中兵参军徐遗宝则带领荆州的军队作为支援力量随行。与此同时,武陵王刘骏也在寻找机会发动军事攻击,他向朝廷发出战书,试图通过武力夺取政权。

宋文帝怀疑所有忠诚的旧臣都不再支持自己,于是特别重视鲁秀和右军参军王罗汉的军事才能,将他们委以重任。同时,宋文帝还任命萧斌为谋主,并让殷冲管理文职事务。面对可能的内部反抗和外部威胁,宋文帝决定采取主动出击的策略,派遣水军进行决战,而不是选择防守。这种果断的军事决策得到了部分将领的支持,他们认为只有集中力量进行反击,才能削弱敌方的力量。

宋文帝的决定也引起了其他将领的不同意见。一些将领认为应该保持防御态势,避免无谓的牺牲。这种分歧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尽管宋文帝最终决定发动进攻,但这也显示了他必须权衡各种政治和军事因素的能力。

宋文帝的军事行动不仅包括军事部署,还包括了对国内政治格局的调整。他通过一系列命令和决策,试图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同时也试图消除潜在的政治不稳定因素。这种行动表明了他在维护国家稳定和推动改革方面的决心和努力。

宋文帝的军事行动和决策反映了他作为一个统治者的多面性和复杂性,既有决心推动改革的勇气,也有谨慎考虑政治后果的智慧。这些行动和策略不仅是他个人意志的体现,也是当时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的反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