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所与同征者游雅等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为郎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徒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唯伺朕喜悦之际,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允执笔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少,不过为郎,汝等不自愧乎!”乃拜允中书令。
时魏百官无禄,允常使诸子樵采以自给。司徒陆丽言于帝曰:“高允虽蒙宠待,而家贫,妻子不立。”帝曰:“公何不先言?今见朕用之,乃言其贫乎!”即日,至允第,惟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帝叹息,赐帛五百匹,粟千斛,拜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许。帝重允,常呼为令公而不名。
游雅常曰:“前史称卓子康、刘文饶之为人,褊心者或不之信。余与高子游处四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乃知古人为不诬耳。高子内文明而外柔顺,其言呐呐不能出口。昔崔司徒尝谓余云:‘高生丰才博学,一代佳士,所乏者,矫矫风节耳。’余亦以为然。及司徒得罪,起于纤微,诏指临责,司徒声嘶股栗,殆不能言;宗钦已下,伏地流汗,皆无人色。高子独敷陈事理,申释是非,辞义清辩,音韵高亮。人主为之动容,听者无不神耸,此非所谓矫矫者乎!宗爱方用事,威振四海。尝召百官于都坐,王公已下皆趋庭望拜,高子独升阶长揖。由此观之,汲长孺可以卧见卫青,何抗礼之有!此非所谓风节者乎!夫人固未易知;吾既失之于心,崔又漏之于外,此乃管仲所以致恸于鲍叔也。”

以下是对《资治通鉴》中的高允诗的赏析:

  1. 诗词原文
游雅常言:“前史称卓子、刘文饶之才,褊心者或不任也。”余与高允同所征者游雅等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独以郎为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徒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唯伺朕喜悦,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允笔削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少,不过为郎,汝不自愧乎!”乃拜中书令。    
魏百官无禄,允常使诸子樵采以自给。司徒陆丽告于帝曰:“高允虽蒙宠待,而家贫,妻子不立。”帝曰:“公先不言,何乃今日乃说邪?吾方欲相试,若其言尔,则可矣。”明日,至允第,但见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帝叹息,赐帛五百匹,粟千斛,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许。    
允尝语友人曰:“昔史臣论卓子、刘文饶之过,若心褊者或不能任,余观二子非能无失,然不失大体。”    
  1. 人物生平
  • 高允(390年-487年),字伯恭,渤海蓨县人,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重要政治家和学者,曾历任郡功曹、中书博士、中书侍郎等职,并参与修国记,最终成为中书令,封为咸阳公。
  • 他一生清廉自守,多次拒绝升迁的机会,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他的这种坚持和原则,使他成为后人敬仰的对象。
  1. 诗词分析
  • 对比鲜明:诗中通过对高允与同时代其他官员的对比,强调了高允的清贫和政治上的清廉。通过“游雅所言”和皇帝的话,突出了高允的廉洁和坚持原则的品质。
  • 情感表达:诗中通过描绘高允的生活环境和他的简朴生活,表达了诗人对高允高尚品德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和反思。
  • 历史价值:诗中的历史描述不仅展示了高允的个人品质,还反映了北魏官场的实际情况和当时的社会风气。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和社会背景。

《游雅常言》:“前史称卓子、刘文饶之才,褊心者或不任也。”余与高允同所征者游雅等皆至大官,封侯,部下吏至刺史、二千石者亦数十百人,而允独以郎为二十七年不徙官。帝谓群臣曰:“汝等虽执弓刀在朕左右,徒立耳,未尝有一言规正;唯伺朕喜悦,祈官乞爵,今皆无功而至王公。允笔削佐我国家数十年,为益不少,不过为郎,汝不自愧乎!”乃拜中书令。魏百官无禄,允常使诸子樵采以自给。司徒陆丽告于帝曰:“高允虽蒙宠待,而家贫,妻子不立。”帝曰:“公先不言,何乃今日乃说邪?吾方欲相试,若其言尔,则可矣。”明日,至允第,但见草屋数间,布被缊袍,厨中盐菜而已。帝叹息,赐帛五百匹,粟千斛,长子悦为长乐太守,允固辞,不许。

通过对诗句的逐词解析与译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义和背景。这不仅有助于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加深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