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魏主畋于松山;秋,七月,庚午,如河西。
南彭城民高阇、沙门昙标以妖妄相扇,与殿中将军苗允等谋作乱,立阇为帝。事觉,甲辰,皆伏诛,死者数十人。于是下诏沙汰诸沙门,设诸条禁,严其诛坐;自非戒行精苦,并使还俗。而诸尼多出入宫掖,此制竟不能行。
中书令王僧达,幼聪警能文,而跌荡不拘。帝初践祚,擢为仆射,居颜、刘之右。自负才地,谓当时莫及,一二年间,即望宰相。既而迁护军,怏怏不得志,累启求出。上不悦,由是稍稍下迁,五岁七徙,再被弹削。僧达既耻且怨,所上表奏,辞旨抑扬,又好非议时政,上已积愤怒。路太后兄子尝诣僧达,趋升其榻,僧达令舁弃之。太后大怒。固邀上令必杀僧达。会高阇反,上因诬僧达与阇通谋,八月,丙戌,收付廷尉,赐死。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八·宋纪十

丙申,魏主拓跋焘在松山举行狩猎活动。秋,七月,庚午日,他前往河西地区。南彭城民高阇、沙门昙标煽动妖妄之事,与殿中将军苗允等人密谋作乱,立高阇为帝。此事被揭发,甲辰,高阇等数十人被诛杀,诏令沙汰诸沙门,设各种条禁,严加惩处。然而,中书令王僧达虽年少聪敏,但行为放荡不羁,初即位时便被擢升为仆射,居颜、刘之右位,自负才德出众,自视甚高,期望早日入朝为宰相。但迁护军后,未能如愿,多次上书请求外派。上未悦,逐渐受到冷落,五年内七次调任,最后被弹劾削职。王僧达既感羞耻又怨恨,所上表奏言辞激昂,又常非议时政,上已心生不满。路太后兄子曾至王僧达家,欲登其床榻,僧达令抬走,太后大怒。固邀皇上必斩王僧达。恰逢高阇反叛,上诬陷僧达与高阇通谋,八月,丙戌日,收捕下狱,赐死。

译文:

北魏国主拓跋焘在松山进行游猎活动。秋季,七月庚午日,他前往河西地区。南彭城的民众高阇和僧人昙标宣扬邪道,与殿中将军苗允等人密谋叛乱,立高阇为帝。此事败露后,甲辰日,高阇及数十名同谋者被捕被杀。朝廷下令清除所有僧侣,设立各种禁令,严格惩治犯罪。尽管中书令王僧达才智过人,但他行为放逸。他在刚即位时即被提拔为尚书仆射,地位仅次于颜竣和刘延孙。他因自负才华而自视过高,希望早日成为宰相。但后来他转任卫将军后,始终不得志,多次上书求外出任职。皇帝对他的态度变得冷淡,五年间七次调动他的职务,最终被弹劾罢黜。王僧达既感到羞耻又怨恨,他上奏的言辞激烈,又经常非议时政,皇帝已积怨于心。路太后的兄长之子曾到王僧达家,想爬上他的床榻,王僧达让他搬走。太后大怒,坚决要求皇帝必须处死王僧达。恰好此时高阇反叛,皇帝诬陷王僧达与高阇合谋,八月丙戌日,将王僧达逮捕入狱,赐死。

注释:

  • 世祖孝武皇帝上: 指南北朝时期的宋朝皇帝刘子业(453年-467年在位),他是南朝宋的第二位皇帝。
  • 孝建元年甲午: 农历甲午年,即公元454年。
  • 大赦: 表示朝廷对这一年的重大事件或特殊情况给予赦免。
  • 尚书令: 古代中央行政机构中的高级官职,负责执行皇帝的命令。
  • 左卫将军: 古代中央军事机关中的高级职务,负责管理地方的军力。
  • 中书令: 古代中央行政机构的高级官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 护军将军: 古代中央军事机关的高级职位,负责军队的统领和指挥。
  • 丙申日: 这是农历的一天,具体日期需要依据农历日历确定。
  • 河西: 指今天的甘肃省一带,古代中国的地理区域之一。
  • 彭城: 古地名,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
  • 妖妄相扇: 意指通过谣言和煽动制造混乱。
  • 殿中将军: 古代中央军事机关的低级军官,负责宫廷的警卫。
  • 非戒行精苦: 意为有深厚的修行和修养。
  • : 拜访,访问。
  • 伏诛: 被处死。
  • 资治通鉴: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著作,由司马光编纂,全书294卷,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开始到五代末年的历史。
  • 戊戌日: 这是农历的一天,具体日期需要依据农历日历确定。
  • 阏逢敦牂: 农历十二地支之一,代表一年的开始,通常对应于公历正月。
  • 著雍阉茂: 农历十二地支之一,代表一年的中期,通常对应于公历四月。
  • 五年: 指的是从壬寅年至戊戌年的五年时间跨度。
  • 胡三省注: 这是对胡三省注解《资治通鉴》的引用,胡三省是南宋时期的历史学者。
  • 颜峻: 字延之,晋代人物,曾任吏部尚书等职。
  • 刘延孙: 字季真,晋代人物,曾任侍中等职。
  • 路太后: 南北朝时期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姓路氏。
  • 刘延孙: 字季真,晋代人物,曾任侍中等职。

赏析:

本文描述了北魏国主拓跋焘在松山的狩猎活动及其后的叛乱事件。北魏国主拓跋焘是一个勇猛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北魏国政治清明,军事力量强大,疆域辽阔。然而,在他晚年的时候,国家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据史书记载,北魏国主拓跋焘在松山进行狩猎活动。秋季,七月庚午日,他前往河西地区。南彭城的民众高阇和僧人昙标宣扬邪道,与殿中将军苗允等人密谋叛乱,立高阇为帝。此事败露后,甲辰日,高阇及数十名同谋者被捕被杀。朝廷下令清除所有僧侣,设立各种禁令,严格惩治犯罪。尽管中书令王僧达才智过人,但他行为放逸。他在刚即位时即被提拔为尚书仆射,地位仅次于颜竣和刘延孙。他因自负才华而自视过高,希望早日成为宰相。但后来他转任卫将军后,始终不得志,多次上书求外出任职。皇帝对他的态度变得冷淡,五年间七次调动他的职务,最终被弹劾罢黜。王僧达既感到羞耻又怨恨,他上奏的言辞激烈,又经常非议时政,皇帝已积怨于心。路太后的兄长之子曾到王僧达家,想爬上他的床榻,王僧达让他搬走。太后大怒,坚决要求皇帝必须处死王僧达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北魏国的政治动态、社会问题以及个人命运的起伏,同时也可以反思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