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初闭城拒使者,记室参军山阴贺弼固谏,诞怒,抽刀向之,乃止。诞遣兵出战,屡败,将佐多逾城出降。或劝弼宜早出,弼曰:“公举兵向朝廷,此事既不可从;荷公厚恩,又义无违背,唯当以死明心耳!”乃饮药自杀。参军何康之等谋开门纳官军,不果,斩关出降。诞为高楼,置康之母于其上,暴露之,不与食;母呼康之,数日而死。诞以中军长济阳范义为左司马。义母妻子皆在城内,或谓义曰:“事必不振,子其行乎!”义曰:“吾,人吏也;子不可以弃母,吏不可以叛君。必若何康之而活,吾弗为也。”
沈庆之帅众攻城,身先士卒,亲犯矢石,乙巳,克其外城;乘胜而进,又克小城。诞闻兵入,走趋后园,队主沈胤之等追及之,击伤诞,坠水,引出,斩之。诞母、妻皆自杀。

译文:

刘诞起初关闭城门抵抗朝廷使者,记室参军山阴人贺弼苦苦劝阻,刘诞发怒,抽出刀指向贺弼。贺弼这才停下了动作。刘诞派遣兵众出城迎战,屡次被打败,将领和士兵大多越过城墙投降。有人劝贺弼早些离开,贺弼说:“你举兵朝堂,此事既已不能从命;又蒙您厚恩,义无反顾,唯有以死明志罢了!”于是喝药自杀。参军何康之等人谋划开门接纳宋军,未果,便砍开城门投降。刘诞建起了高楼,将康之的母亲置于其上,暴露在风雨之中,不供给食物给母亲;母亲呼喊着康之,几天后死去。刘诞任命中军长济阳人范义为左司马。范义的母亲妻子都在城内,有人对范义说:“事情必定不能成功,你要逃走吗?”范义说:“我是人臣,不能抛弃母亲;你是官家官吏,不可背叛君主。如果像何康之那样活下来,我是不会做的。”

沈庆之率领部众攻城,身先士卒,亲自冒着飞箭流矢,乙日攻克外城,乘胜前进,又攻克小城。刘诞听到军队攻进城内,逃到后园,队主沈胤之等追上了他,击伤刘诞,他坠入水中,被人拉起,斩首。刘诞和他的母亲、妻子都自杀了。

注释:

  • 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九): 这是一部记录中国历史的重要典籍,由宋朝的史学家司马光主编。该书详细记载了从周朝至宋朝初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传记,是研究古代中国的重要文献之一。
  • 诞初闭城拒使者: 刘诞一开始紧闭城门拒绝朝廷使者的来访。
  • 记室参军山阴贺弼固谏: 记室参军是古代官职名,负责处理文书和参谋事务。山阴贺弼坚守职责,坚决劝阻刘诞的行为。
  • 诞怒,抽刀向之: 刘诞愤怒地拔出刀来指向贺弼。
  • 乃止: 这才停止行动。
  • 诞遣兵出战,屡败: 刘诞派遣兵众出城应战,但屡遭失败。
  • 将佐多逾城出降: 将领和士兵们多数选择放弃城池,出城投降。
  • 或劝弼宜早出: 有人劝说贺弼应该尽早离开,以免受到更大的伤害。
  • 弼曰:“公举兵向朝廷,此事既不可从;荷公厚恩,又义无违背,唯当以死明心耳!”: 贺弼回答说:“你举兵造反,这件事既已不能接受;又承蒙你的厚恩,又应当遵守道义,没有违背的道理,只能以死来表明我的忠诚了!”
  • 遂饮药自杀: 于是贺弼喝了毒药自杀。
  • 参军何康之等谋开门纳官军: 参军何康之等人策划打开城门接纳朝廷的军队。
  • 不果: 最终没有成功。
  • 斩关出降: 他们砍开了城门投降。
  • 诞为高楼,置康之母于其上,暴露之,不与食: 刘诞建造了高楼,将何康之的母亲置于楼上,暴露在风雨中,不给她提供食物。
  • 母呼康之,数日而死: 何康之的母亲呼喊着何康之,几天后死去。
  • 诞以中军长济阳范义为左司马: 刘诞任命中军长济阳人范义为左司马。
  • 义母妻子皆在城内: 范义的母亲和妻子都在城中。
  • 或谓义曰:“事必不振,子其行乎”:有人对范义说:“事情一定不能成功,你要逃走吗?”
  • 义曰:“吾,人吏也;子不可以弃母,吏不可以叛君.必若何康之而活,吾弗为也。”: 范义回答说:“我是人臣,不能抛弃母亲;你是官家官吏,不可以背叛君主。如果像何康之那样活着,我是不会做的。”
  • 沈庆之帅众攻城,身先士卒,亲犯矢石,乙巳,克其外城: 沈庆之带领部众进攻城池,身先士卒,亲自冒着飞箭流矢攻击敌人。乙日攻克外城。
  • 乘胜而进,又克小城: 乘胜前进,又攻克了小城。
  • 诞闻兵入,走趋后园,队主沈胤之等追及之,击伤诞,坠水,引出,斩之: 刘诞听到军队进入城内的消息时,逃往后园,队主沈胤之等追上了他,将他打伤并坠入水中,然后拉出来斩首。
  • 诞母、妻皆自杀: 刘诞的母亲和妻子也都自杀了。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关于刘诞叛乱的纪实史料。它通过描绘刘诞的决策、行动及其结果,展示了当时政治动荡和社会冲突的情景。诗中的“诞初闭城拒使者”、“诞遣兵出战,屡败”等句子生动描绘了叛乱开始时的紧张气氛以及叛乱者的困境。而“或劝弼宜早出,弼曰:‘公举兵向朝廷,此事既不可从;荷公厚恩,又义无违背,唯当以死明心耳!’”则反映了贺弼坚定的立场和勇气。诗中的“沈庆之帅众攻城”,则展现了沈庆之指挥下的军事行动,以及战争带来的惨痛后果。最后,“诞母、妻皆自杀”更是突显了叛乱者的悲剧结局。整首诗不仅记录了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这段历史的反思和批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