琰欲请降于魏,主簿谯郡夏侯详说琰曰:“今日之举,本效忠节。若社稷有奉,便当归身朝廷,何可北面左衽乎!且今魏军近在淮次,官军未测吾之去就,若遣使归款,必厚相慰纳,岂止免罪而已。”琰乃使详出见刘勔”详说勔曰:“今城中士民知困而犹固守者,畏将军之诛,皆欲自归于魏。愿将军缓而赦之。则莫不相帅而至矣。”勔许诺,使详至城下,呼城中人,谕以勔意。丙寅,琰帅将佐面缚出降,勔悉加慰抚,不戮一人。入城,约勒将士,士民赀财,秋毫无所失,寿阳人大悦。魏兵至师水,将救寿阳;闻琰已降,乃掠义阳数千人而去。久之,琰复仕至少府而卒。
萧惠开在益州,多任刑诛,蜀人猜怨。闻费欣寿败没,程法度不得前,于是晋原一郡反,诸郡皆应之,合兵围成都。城中东兵不过二千,惠开悉遣蜀人出,独与东兵拒守。蜀人闻寻阳已平,争欲屠城,众至十馀万人。惠开每遣兵出战,未尝不捷。

这首诗是《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讲述了南宋时期的一段历史故事。诗中主要描绘了赵琰和刘勔的投降过程,以及他们投降后的表现。

让我们来看一下诗句:

  1.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一 · 宋纪十三
  2. 琰欲请降于魏,主簿谯郡夏侯详说琰曰:“今日之举,本效忠节。若社稷有奉,便当归身朝廷,何可北面左衽乎!且今魏军近在淮次,官军未测吾之去就,若遣使归款,必厚相慰纳,岂止免罪而已。”
  3. 详说勔曰:“今城中士民知困而犹固守者,畏将军之诛,皆欲自归于魏。愿将军缓而赦之。则莫不相帅而至矣。”
  4. 勔许诺,使详至城下,呼城中人,谕以勔意。丙寅,琰帅将佐面缚出降,勔悉加慰抚,不戮一人。入城,约勒将士,士民赀财,秋毫无所失,寿阳人大悦。
  5. 赵惠开在益州,多任刑诛,蜀人猜怨。闻费欣寿败没,程法度不得前,于是晋原一郡反,诸郡皆应之,合兵围成都。城中东兵不过二千,惠开悉遣蜀人出,独与东兵拒守。蜀人闻寻阳已平,争欲屠城,众至十馀万人。

下面是对每句的注释和赏析:

  1.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一 · 宋纪十三:这是《资治通鉴》的卷数和标题。《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周朝到宋朝的历史事件。这里的“卷百三十一”表示第131卷,“宋纪十三”表示第13篇记载的是宋朝的历史事件。

  2. 琰欲请降于魏,主簿谯郡夏侯详说琰曰:“今日之举,本效忠节。若社稷有奉,便当归身朝廷,何可北面左衽乎!且今魏军近在淮次,官军未测吾之去就,若遣使归款,必厚相慰纳,岂止免罪而已。”:这句话的意思是赵琰想要向北魏请求投降,他的主簿、谯郡人夏侯详劝说他。夏侯详说:“今天的事情,本是忠诚节操的表现。如果国家有救,就应该回到朝廷,为何要向北称臣呢?而且现在北魏的军队已经接近了淮水岸边,我们的军队还没有确定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派使者归顺北魏,一定会得到他们的优待和接纳,这不仅仅是免罪而已。”

  3. 详说勔曰:“今城中士民知困而犹固守者,畏将军之诛,皆欲自归于魏。愿将军缓而赦之。则莫不相帅而至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夏侯详劝说刘勔。夏侯详说:“现在城中的士人和民众因为处境艰难而仍然坚守城池,是因为害怕将军的惩罚而都想投奔北魏。希望将军能够宽容并赦免他们,那么他们就都会自动归顺过来。”

  4. 勔许诺,使详至城下,呼城中人,谕以勔意。丙寅,琰帅将佐面缚出降,勔悉加慰抚,不戮一人。入城,约勒将士,士民赀财,秋毫无所失,寿阳人大悦。:这段话的意思是刘勔答应了夏侯详的请求,他让夏侯详到了城下,告诉城中的人他的意图。丙寅这一天,赵琰率领手下的将领和士兵放下武器投降,刘勔对他们进行了安抚和慰问,没有一个人被杀。当赵琰等人进入城中,约束和安抚了将士们之后,他们的家产和财产都没有受到损失,寿阳人非常高兴。

  5. 赵惠开在益州,多任刑诛,蜀人猜怨。闻费欣寿败没,程法度不得前,于是晋原一郡反,诸郡皆应之,合兵围成都。城中东兵不过二千,惠开悉遣蜀人出,独与东兵拒守。蜀人闻寻阳已平,争欲屠城,众至十馀万人。:这段话的意思是赵惠开在益州的时候,实行了很多刑罚和杀戮的政策,蜀人对他产生了猜忌和怨恨。听说费欣寿战败身亡,程法度不能继续前行,于是晋原一个郡反叛,其他各郡都响应他一起围攻成都。城中东面的守军只有两千人,但赵惠开却将所有的蜀人都派出去防守东部地区,自己只和东部的守军共同抵抗。蜀人得知寻阳已经被平定的消息后,争相想要屠城,人数达到了十多万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