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辰,魏主临虎圈,诏曰:“虎狼猛暴,取捕之日,每多伤害;既无所益,损费良多,从今勿复捕贡。”
夏,四月,庚寅,上大行谥曰高皇帝,庙号太祖。丙午,葬泰安陵。
辛卯,追尊穆妃为皇后。六月,甲申朔,立南郡王长懋为皇太子。丙申,立太子妃王氏。妃,琅邪人也。封皇子闻喜公子良为竟陵王,临汝公子卿为庐陵王,应城公子敬为安陆王,江陵公子懋为晋安王,枝江公子隆为随郡王,子真为建安王,皇孙昭业为南郡王。
司徒褚渊寝疾,自表逊位,世祖不许,渊固请恳切,癸卯,以渊为司空,领骠骑将军。侍中、录尚书如故。
秋,七月,魏发州郡五万人治灵丘道。
吏部尚书济阳江谧,性谄躁,太祖殂,谧恨不豫顾命;上即位,谧又不迁官;以此怨望、诽谤。会上不豫,谧诣豫章王嶷请问,曰:“至尊非起疾东宫又非才,公今欲作何计?”上知云,使御史中丞沈冲奏谧前后罪恶,庚寅,赐谧死。

诗句释义与赏析

《资治通鉴》中的优美篇章及其深刻意义

  1. 诗歌原文
    庚辰,魏主临虎圈,诏曰:“虎狼猛暴,取捕之日,每多伤害;既无所益,损费良多,从今勿复捕贡。”
    译文:庚辰,北魏国主来到虎圈,下诏说:“虎豹凶猛残忍,捕捉它们的日子,经常造成很多伤害;既没有益处,又增加了费用,今后不要再捕取了。”
  2. 诗意解析
    诗中“虎狼猛暴”描述了虎豹的凶猛特性以及捕捉时可能带来的伤害。“既无所益”,指出捕捉行为本身并没有实际的好处,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浪费。“损费良多”,强调了因捕捉而增加的经济负担。最后一句“从今勿复捕贡”,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限制或禁止。
  3. 诗词赏析
    这首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统治者对自然界生物的态度和决策。其核心在于强调自然保护的重要性,并警示人们避免无谓的破坏。此外,此诗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的谨慎态度。
  4. 相关历史背景
    该诗歌出自于北齐时期(公元550年至577年),是当时政治、社会环境的产物。北魏作为北方的一个强大的民族政权,在其统治期间实施了许多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措施,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视。
  5. 文学价值与影响
    此诗不仅展示了北魏时期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意识,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自然观和生态观念。它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并对现代生态保护理念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6. 文化传承与启示
    通过对《资治通鉴》中的此类诗句进行解读和赏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智慧以及对自然的尊重。这对于我们今天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