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秘书令高祐、丞李彪奏请改《国书》编年为纪、传、表、志,魏主从之。祐,允之从祖弟也。十二月,诏彪与著作朗崔光改修《国书》。光,道固之从孙也。
魏主问高祐曰:“何以止盗?”对曰:“昔宋均立德,猛虎渡河;卓茂行化,蝗不入境。况盗贼,人也,苟守宰得人,治化有方,止之易矣。”祐又上疏言:“今之选举,不采识治之优劣,专简年劳之多少,斯非尽才之谓。宜停此薄艺,弃彼朽劳,唯才是举,则官方斯穆。又勋旧之臣,虽年勤可录而才非抚民者,可加之以爵赏,不宜委之以方任,所谓王者可私人以财,不私人以官者也。”帝善之。
祐出为西兗州刺史,镇滑台。以郡国虽有学,县、党亦宜有之,乃命县立讲学,党立小学。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六年(戊辰,公元四八八年)
《资治通鉴·齐纪二》是《资治通鉴》中关于南朝齐朝的历史记载,其中涉及到了高佑、李彪等人的奏请改革《国书》为编年体,以及魏主对此事的回应。以下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逐句翻译,并附上必要的注释:
- 原文: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六 · 齐纪二
- 译文: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三十六·齐纪二。
- 注释:资治通鉴是一部包含时间最长的中国编年史巨著,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
- 原文:魏秘书令高祐、丞李彪奏请改《国书》编年为纪、传、表、志。
- 解析:李彪和崔光共同负责修订国家的重要文献《国书》。
- 注释:“《国书》”指国家的重要文献。
- 赏析:《国书》作为国家的重要文件,需要进行严格的修订和校对,以保证其准确性和权威性。
- 原文:魏主问高祐:“何以止盗?”
- 翻译:北魏国主询问高佑如何制止盗贼。
- 解释:这是北魏国主与高佑的对话,探讨如何有效治理国家。
- 注解:止盗指的是阻止盗贼的行为,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 赏析:《资治通鉴》通过对话形式展示了高佑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
- 原文:高佑对曰:“昔宋均立德,猛虎渡河;卓茂行化,蝗不入境。况盗贼,人也,苟守宰得人,治化有方,止之易矣。”
- 译文:高佑回答说:“从前宋均因为德行高尚而使得老虎越过河流,卓茂推行教化使得蝗灾未及境内。更何况盗贼也是人,只要地方官员能够选贤任能,治理有方,制止他们是很容易的。
- 注释:宋均和卓茂都是古代有名的贤臣,他们通过德行和政策治理国家。
- 赏析:《资治通鉴》通过历史人物的故事来展示高佑的政治理念。
- 原文:祐又上疏言:“今之选举,不采识治之优劣,专简年劳之多少,斯非尽才之谓。宜停此薄艺,弃彼朽劳,唯才是举,则官方斯穆。”
- 解析:高佑在另一次上书中提到当前选拔人才的标准存在问题。
- 注释:薄艺指的是轻薄的技艺或才能,朽劳指的是无用的劳碌。
- 赏析:高佑强调选拔人才时应该注重实际能力和贡献,而非单纯的年龄或资历。
- 原文:祐出为西兗州刺史,镇滑台。
- 翻译:高佑调任西兖州刺史,镇守滑台。
- 注解:“兗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西南一带。
- 赏析:这表明高佑被委以重任,需要管理一地的政务和治安。
- 原文:以郡国虽有学,县、党亦宜有之,乃命县立讲学,党立小学。
- 解析:高佑认为郡县学虽然存在,但县党也应设立教育机构。
- 注解:讲学和小学都是教育的形式,讲学指教授经义,小学指教授儿童的基本知识。
- 赏析:这反映了高佑对于教育的看重和推广,体现了他对人才培养的重视。
《资治通鉴·齐纪二》通过对高佑的言行和建议的分析,展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治国理念。高佑的言论和行动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关心和责任感,以及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