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人桓天生自称桓玄宗族,与雍、司二州蛮相扇动,据南阳故城,请兵于魏,将入寇。丁酉,诏假丹阳尹萧景先节,总帅步骑,直指义阳,司州诸军皆受节度;又假护军将军陈显达节,帅征虏将军戴僧静等水军向宛、叶,雍、司众军皆受显达节度,以讨之。魏光禄大夫咸阳文公高允,历事五帝,出入三省,五十馀年,未尝有谴;冯太后及魏主甚重之,常命中黄门苏兴寿扶侍。允仁恕简静,虽处贵重,情同寒素;执书吟览,昼夜不去手,诲人以善,恂恂不倦;笃亲念故,无所遗弃。显祖平青、徐,悉徙其望族于代,其人多允之婚媾,流离饥寒;允倾家赈施,咸得其所,又随其才行,荐之于朝。议者多以初附间之,允曰:“任贤使能,何有新旧!必若有用,岂可以此抑之!”允体素无疾,至是微有不适,犹起居如常,数日而卒,年九十八。赠侍中、司空,赙襚甚厚;魏初以来,存亡蒙赉,皆莫及也。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在《资治通鉴·卷一百三十六·齐纪二》中,有这样一首诗:
荒人桓天生自称桓玄宗族,与雍、司二州蛮相扇动,据南阳故城,请兵于魏,将入寇。丁酉,诏假丹阳尹萧景先节,总帅步骑,直指义阳,司州诸军皆受节度;又假护军将军陈显达节,帅征虏将军戴僧静等水军向宛、叶,雍、司众军皆受显达节度,以讨之。
这首诗的译文是这样的:
荒人桓天生自称是桓玄宗的后代,他煽动雍、司二州的蛮族,占据南阳的旧城,并向北魏请求派兵援助。公元484年(东晋永明二年丁酉)春正月乙亥日,朝廷下诏给丹阳尹萧景先,让他统领步兵骑兵直指义阳,并命令司州的各支部队接受他的指挥。又任命护军将军陈显达为统帅,率领征虏将军戴僧静等人率水军前往宛、叶两地,雍和司的各支部队都听从陈显达的指挥,共同讨伐荒人桓天生。
这首诗的关键词包括荒人、桓天生、南阳故城、魏、萧景先、陈显达、戴僧静等。其中“荒人”指的是荒人桓天生,他在南阳占据故城并向北魏请求派兵援助。“桓天生自称是桓玄宗的后代”,说明他是桓氏家族的成员。“雍、司二州的蛮族”,指的是雍州和司州的蛮族部落。“南阳故城”,指的是南阳城的旧城。“魏”,指的是北魏。“萧景先”,是当时担任丹阳尹的官员。“陈显达”,是当时担任护军将军的官员。“戴僧静”则是被任命的水军将领。
这首诗描绘了荒人桓天生占据南阳旧城,请求北魏派兵援救的情况。接着,朝廷派遣了萧景先和陈显达等将领,带领部队前往南阳,准备对荒人进行讨伐。最后,雍州的和司州的部队都听从陈显达的指挥,共同对抗荒人。整首诗通过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