氐王杨后起卒。丁未,诏以白水太守杨集始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集始,文弘之子也。后起弟后明为白水太守。魏亦以集始为武都王。集始入朝于魏,魏以为南秦州刺史。
辛亥,上耕籍田。
二月,己未,立皇弟钅求为晋熙王,铉为河东王。
魏无乡党之法,唯立宗主督护;民多隐冒,三五十家始为一户。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大率十匹为公调,二匹为调外费,三匹为百官俸。此外复有杂调。民年八十已上,听一子不从役。孤独、癃老、笃疾、贫穷不能自存者,三长内迭养食之。”书奏,诏百官通议。中书令郑羲等皆以为不可。太尉丕曰:“臣谓此法若行,于公私有益。但方有事之月,校比户口,民必劳怨。请过今秋,至冬乃遣使者,于事为宜。”冲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若不因调时,民徒知立长校户之勤,未见均徭省赋之益,心必生怨。宜及课调之月,令知赋税之均,既识其事,又得其利,行之差易。”群臣多言:“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文明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廕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民始皆愁苦,豪强者尤不愿。既而课调省费十馀倍,上下安之。三月,丙申,柔然遣使者牟提如魏。时敕勒叛柔然,柔然伏名敦可汗自将讨之,追奔至西漠。魏左仆射穆亮等请乘虚击之,中书监高闾曰:“秦、汉之世,海内一统,故可远征匈奴。今南有吴寇,何可舍之深入虏庭!”魏主曰:“‘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先帝屡出征伐者,以有未宾之虏故也。今朕承太平之业,奈何无故动兵革乎!”厚礼其使者而归之。
诗句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六 · 齐纪二”:这句说明了资治通鉴这部历史书籍的记载范围。
“氐王杨后起卒。”:描述了氐王杨后起去世的事件。
“丁未,诏以白水太守杨集始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皇帝的命令,白水太守杨集始被晋升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
“魏亦以集始为武都王。”:同一句,但用不同的表述方式。
“集始入朝于魏,魏以为南秦州刺史。”:杨集始被派往北魏朝见,并被任命为南秦州刺史。
“辛亥,上耕籍田。”:皇帝进行耕种仪式。
“二月,己未,立皇弟銛为晋熙王,铉为河东王。”:在二月,皇帝册封他的两个兄弟为晋熙王和河东王。
“魏无乡党之法,唯立宗主督护;民多隐冒,三五十家始为一户。”:北魏没有传统的乡党制度,只设立宗主和督护来管理百姓,许多百姓隐藏或逃避税收,只有三五十户才能组成一个户籍单位。
**“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大率十匹为公调,二匹为调外费,三匹为百官俸。此外复有杂调。民年八十已上,听一子不从役。孤独、癃老、笃疾、贫穷不能自存者,三长内迭养食之。’书奏,诏百官通议。中书令郑羲等皆以为不可。太尉丕曰:“臣谓此法若行,于公私有益。但方有事之月,校比户口,民必劳怨。请过今秋,至冬乃遣使者,于事为宜。”冲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若不因调时,民徒知立长校户之勤,未见均徭省赋之益,心必生怨。宜及课调之月,令知赋税之均,既识其事,又得其利,行之差易。”群臣多言:“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文明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廕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民始皆愁苦,豪强者尤不愿。既而课调省费十馀倍,上下安之。三月,丙申,柔然遣使者牟提如魏。时敕勒叛柔然,柔然伏名敦可汗自将讨之,追奔至西漠。魏左仆射穆亮等请乘虚击之,中书监高闾曰:“秦、汉之世,海内一统,故可远征匈奴。今南有吴寇,何可舍之深入虏庭!”魏主曰:“‘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先帝屡出征伐者,以有未宾之虏故也。今朕承太平之业,奈何无故动兵革乎!”厚礼其使者而归之。”
译文
“资治通鉴 · 卷一百三十六 · 齐纪二”:记录了资治通鉴这部史书的篇章。
“氐王杨后起卒。”:记录了氐王杨后起去世的消息。
“丁未,诏以白水太守杨集始为北秦州刺史、武都王。”:皇帝下令任命白水太守杨集始为北秦州刺史及武都王。
“魏亦以集始为武都王。”:同一句,但用不同的措辞表达。
“集始入朝于魏,魏以为南秦州刺史。”:描述杨集始被带到北魏朝见并被封为南秦州刺史。
“辛亥,上耕籍田。”:皇帝亲自进行农耕仪式。
“二月,己未,立皇弟銛为晋熙王,铉为河东王。”:在二月,皇帝正式册封他的两个弟弟为晋熙王和河东王。
“魏无乡党之法,唯立宗主督护;民多隐冒,三五十家始为一户。”:北魏没有固定的乡村组织形式,只有通过宗主和督护来进行管理。很多百姓隐瞒或逃避税收,只有在三五十户人家组成的村落才有户籍记录。
**“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大率十匹为公调,二匹为调外费,三匹为百官俸。此外复有杂调。民年八十已上,听一子不从役。孤独、癃老、笃疾、贫穷不能自存者,三长内迭养食之。’书奏,诏百官通议。中书令郑羲等皆以为不可。太尉丕曰:“臣谓此法若行,于公私有益。但方有事之月,校比户口,民必劳怨。请过今秋,至冬乃遣使者,于事为宜。”冲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若不因调时,民徒知立长校户之勤,未见均徭省赋之益,心必生怨。宜及课调之月,令知赋税之均,既识其事,又得其利,行之差易。”群臣多言:“九品差调,为日已久,一旦改法,恐成扰乱。”文明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廕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民始皆愁苦,豪强者尤不愿。既而课调省费十馀倍,上下安之。三月,丙申,柔然遣使者牟提如魏。时敕勒叛柔然,柔然伏名敦可汗自将讨之,追奔至西漠。魏左仆射穆亮等请乘虚击之,中书监高闾曰:“秦、汉之世,海内一统 ,故可远征匈奴 。 今南有吴寇 ,何可舍之深入虏庭!”魏主曰:“‘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先帝屡出征伐者 ,以有未宾之虏故也 。今朕承太平之业 ,奈何无故动兵革乎 !”厚礼其使者而归之。”
赏析
这段文本是一篇关于北魏时期政策改革和实施情况的文献记载。它详细记录了北魏时期的一些重要事件和决策过程:
- 政策改革的背景和目的:北魏政府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包括人口逃亡、税赋不均以及豪强地主的剥削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北魏政府决定实行一系列政策改革。这些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加强基层治理、提高征税效率和减轻民众负担来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
- 政策措施的实施: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设立乡党长、里长和党长来管理和监督民间事务;推行户籍制度来明确人口和土地的所有权;以及建立三长的制度来加强对民众的控制和征税。同时,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提倡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升民众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
- 效果评估和调整:虽然这些改革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一些豪强地主仍然不愿意接受改革带来的改变;部分民众对新的制度感到不满甚至产生反抗情绪;还有一些官员认为改革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社会动荡和不稳定因素。因此,北魏政府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措施以确保政策的顺利推进和有效执行。
- 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与发展: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北魏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以及政策改革对社会的影响和发展。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北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