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嗣闻幽、恒兵交,即引军南还,使谓宝臣曰:“河内有警,不暇从公,石上谶文,吾戏为之耳!”宝臣惭怒而退。宝臣既与硃滔有隙,以张孝忠为易州刺史,使将精骑七千以备之。
丙寅,贵妃独孤氏薨,丁卯,追谥贞懿皇后。
十一月,丁酉,田承嗣将吴希光以瀛州降。
岭南节度使路嗣恭擢流人孟瑶、敬冕为将,讨哥舒晃。瑶以大军当其冲,冕自间道轻入,丁未,克广州,斩哥舒晃及其党万馀人。
嗣恭之讨晃也,容管经略使王翃遣将将兵助之;西原贼帅覃问乘虚袭容州,翃伏兵击擒之。
十二月,回纥千骑寇夏州,州将梁荣宗破之于乌水。郭子仪遣兵三千救夏州,回纥遁去。
元载、王缙奏魏州盐贵,请禁盐入其境以困之。上不许,曰:“承嗣负朕,百姓何罪!”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五 · 唐纪四十一》是唐代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历史著作,详细记录了唐代宗大历九年(甲寅,公元774年)的一段历史事件。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相关赏析:
- 承嗣闻幽、恒兵交,即引军南还
- 注释:田承嗣听说幽州和恒州的兵马交战,立刻带领军队向南撤回。
- 赏析:此句揭示了田承嗣在得知周边战事紧张时,选择撤退以避免卷入冲突。这种军事策略反映了其谨慎的性格特点。
- 使谓宝臣曰:“河内有警,不暇从公,石上谶文,吾戏为之耳!”
- 注释:他告诉李宝臣说:“黄河有警报,我顾不上跟随你,石上的预言文字,我只是开玩笑写在上面罢了。”
- 赏析:这一描述展示了田承嗣在面对危机时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同时也暗示了他可能对预言文字持有保留态度。
- 宝臣既与硃滔有隙,以张孝忠为易州刺史,使将精骑七千以备之。
- 注释:李宝臣已经和朱滔产生了矛盾,因此任命张孝忠为易州刺史,并让他指挥七千精骑兵来防备朱滔。
- 赏析:通过这一事件,可以看出李宝臣为了防范外敌的威胁,采取了积极的防御措施。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 丙寅,贵妃独孤氏薨,丁卯,追谥贞懿皇后。
- 注释:丙寅日,贵妃独孤氏去世,丁卯日,追封她为贞懿皇后。
- 赏析:此句描绘了唐朝宫廷中的悲痛场景,同时也体现了朝廷对于皇室成员逝世的高度重视和哀悼之情。
- 十一月,丁酉,田承嗣将吴希光以瀛州降。
- 注释:十一月丁酉日,田承嗣的部将吴希光率军投降唐朝,占据了瀛州。
- 赏析:这一事件标志着田承嗣势力的削弱,同时也为唐朝在北方地区稳定局势提供了机会。
- 岭南节度使路嗣恭擢流人孟瑶、敬冕为将,讨哥舒晃。
- 注释:岭南节度使路嗣恭提拔流民出身的孟瑶和敬冕为将领,共同对抗哥舒晃。
- 赏析:这反映了唐朝在边境地区的军事策略调整,以及对于地方豪强的依赖和信任。
- 嗣恭之讨晃也,容管经略使王翃遣将将兵助之;西原贼帅覃问乘虚袭容州,翃伏兵击擒之。
- 注释:路嗣恭讨伐哥舒晃时,容管经略使王翃派遣将领率领军队支援他。西原的贼寇首领覃问趁机袭击了容州,王翃埋伏的士兵将其击败并擒获。
- 赏析:这段描述展现了唐朝地方官员在边疆战争中的积极行动和灵活应对策略。
- 十二月,回纥千骑寇夏州,州将梁荣宗破之于乌水。郭子仪遣兵三千救夏州,回纥遁去。
- 注释:十二月,回纥骑兵千人袭击夏州,夏州的将领梁荣宗在乌水将其击败。郭子仪派遣兵力三千援助夏州,回纥骑兵撤离。
- 赏析:这反映了唐朝在边防战中采取的积极防御和反击策略,以及回纥骑兵的动向对唐朝军事部署的影响。
- 元载、王缙奏魏州盐贵,请禁盐入其境以困之。
- 注释:元载和王缙向皇帝报告魏州盐价上涨,建议禁止食盐进入该地区来困住他们。
- 赏析:这反映了唐朝内部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以及对经济手段的运用。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五·唐纪四十一》不仅记录了唐代宗时期的一段重要历史事件,还通过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状况。通过对这些诗句的逐句释义及相关赏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朝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和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