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之幸奉天也,粮料使崔纵劝李怀光令入援,怀光从之。纵悉敛军资与怀光皆来。怀光昼夜倍道,至河中,力疲,休兵三日。河中尹李齐运倾力犒宴,军士尚欲迁延。崔纵先辇货财渡河,谓众曰:“至河西,悉以分赐。”众利之,西屯蒲城,有众五万。齐运,恽之孙也。
李晟行且收兵,亦自蒲津济,军于东渭桥。其始有卒四千,晟善于抚御,与士卒同甘苦,人乐从之,旬月间至万馀人。
神策兵马使尚可孤讨李希烈,将三千人在襄阳,自武关入援,军于七盘,败泚将仇敬,遂取蓝田。可孤,宇文部之别种也。
镇国军副使骆元光,其先安息人,骆奉先养以为子,将兵守潼关近十年,为众所服。硃泚遣其将何望之袭华州,刺史董晋弃州走行在。望之据其城,将聚兵以绝东道。元光引关下兵袭望之,走还长安。元光遂军华州,召募士卒,数日,得万馀人。泚数遣兵攻元光,元光皆击却之,贼由是不能东出。上即以元光为镇国军节度使,元光乃将兵二千西屯昭应。
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编年体史书之一,其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涵盖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的历史。其中,《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九记载了李晟与崔纵、李怀光的军事行动,展现了唐朝中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一:描述了崔纵劝李怀光入援的情景,李怀光听从建议并开始集结军队,准备向西进军支援奉天。此句通过描绘崔纵的策略和李怀光的行动,展现了当时的军事紧张气氛和将领们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唐代初期军事策略的重要性和将领们在战争中的作用。
诗二:描绘了李晟在奉天附近招募士兵的情况,他善于抚御,与士兵们同甘苦,使得士兵们愿意跟随他去战斗。这一情节突出了李晟的领导能力和他对士卒的关怀,使他在短时间内吸引了大量士兵加入他的行列。
诗三:讲述了神策兵马使尚可孤讨伐李希烈的故事,他带领三千人在襄阳发起攻势,并在七盘击败了李希烈的将领仇敬,随后攻陷了蓝田。这一部分不仅展示了尚可孤的勇气和智谋,也反映了唐代军队在战场上的勇猛和战斗力。
诗四:描述了镇国军副使骆元光在潼关附近的军事行动,他用关下的士兵袭击了贼将何望之,成功击退了敌人,保卫了长安。这一描述突显了骆元光的智勇双全和他对保卫国家的坚定决心。
诗五:叙述了朱泚派遣的将领何望之进攻华州的情况,刺史董晋弃城而逃,但何望之未能成功占领华州。这一段描写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将领之间的激烈竞争。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九中的这首诗不仅记录了唐代中期的军事活动,还展现了将领们的英勇和智慧,以及他们对于国家忠诚的精神。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唐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背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风貌和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