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瑊之发长安也,李晟深戒之,以盟所为备不可不严。张延赏言于上曰:“晟不欲盟好之成,故戒瑊以严备。我有疑彼之形,则彼亦疑我矣,盟何由成!”上乃召瑊,切戒以推诚待虏,勿自为猜贰以阻虏情。瑊奏吐蕃决以辛未盟,延赏集百官,以瑊表称诏示之曰:“李太尉谓吐蕃和好必不成,此浑侍中表也,盟日定矣。”晟闻之,泣谓所亲曰:“吾生长西陲,备谙虏情,所以论奏,但耻朝廷为犬戎所侮耳!”
上始命骆元光屯潘原,韩游瑰屯洛口,以为瑊援。元光谓瑊曰:“潘原距盟所且七十里,公有急,元光何从知之!请与公俱。”瑊以诏指固止之。元光不从,与瑊连营相次,距明所三十馀里。元光壕栅深固,瑊壕栅皆可逾也。元光伏兵于营西,韩游瑰亦遣五百骑伏于其侧,曰:“若有变,则汝曹西趣柏泉以分其势。”尚结赞与瑊约,各以甲士三千人列于坛之东西,常服者四百人从至坛下,辛未,将盟,尚结赞又请各遣游骑数十更相觇索,瑊皆许之。吐蕃伏精骑数万于坛西,游骑贯穿唐军,出入无禁。唐骑入虏军,悉为所擒,瑊等皆不知,入幕,易礼服。虏伐鼓三声,大噪而至,杀宋奉朝等于幕中。瑊自幕后出,偶得它马乘之,伏鬣入其衔,驰十馀里,衔方及马口,故矢过其背而不伤。唐将卒皆东走,虏纵兵追击,或杀或擒之,死者数百人,擒者千馀人,崔汉衡为虏骑所擒。浑瑊至其营,则将卒皆遁去,营空矣。骆元光发伏成陈以待之,虏追骑愕眙。瑊入元光营,追骑顾见邠宁军西驰,乃还。元光以辎重资瑊,与瑊收散卒,勒兵整陈而还。
诗句:浑瑊之发长安也,李晟深戒之,以盟所为备不可不严。张延赏言于上曰:“晟不欲盟好之成,故戒瑊以严备。我有疑彼之形,则彼亦疑我矣,盟何由成!”
译文:浑瑊从长安出发时,李晟非常警惕他,认为盟约的准备工作必须严密。张延赏对唐德宗说:“李晟不希望和吐蕃结盟成功,所以告诫浑瑊一定要加强防备。如果我国怀疑对方的意图,对方也会怀疑我们,这样就无法达成盟约。”
关键词解释:
- 浑瑊:唐朝名将,此次出征吐蕃是奉命执行军事任务。
- 李晟:唐朝宰相,对吐蕃的防备态度十分严峻。
- 张延赏:当时担任宰相,向唐德宗提出加强防备的建议。
- 盟所:指与吐蕃进行和平谈判的地方。
- 严备:加强戒备,准备充分应对可能发生的战斗或其他情况。
- 疑彼之形:怀疑对方有其他意图或行动。
- 盟何由成:如何能够成功地完成这次和平谈判?
- 犬戎:古代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蔑称,这里特指吐蕃。
赏析:
该诗通过描绘浑瑊出征前的紧张气氛和朝廷的担忧,反映了当时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复杂关系。李晟和张延赏的言论揭示了唐朝对于吐蕃可能的敌对行为的警惕心理,以及为了确保国家边境安全而采取的预防措施。浑瑊的军事行动和朝廷的备战策略共同构成了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