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上临朝,谓诸相曰:“今日和戎息兵,社稷之福。”马燧曰:“然。”柳浑曰:“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结。今日之事,臣窃忧之!”李晟曰:“诚如浑言。”上变色曰:“柳浑书生,不知边计;大臣亦为此言邪!”皆伏地顿首谢,因罢朝。是夕,韩游瑰表言:“虏劫盟者,兵临近镇。”上大惊,街递其表以示浑。明旦,谓浑曰:“卿书生,乃能料敌如此其审乎!”上欲出幸,以避吐蕃,大臣谏而止。

李晟大安园多竹,复有为飞语者,云“晟伏兵大安亭,谋因仓猝为变。”晟遂伐其竹。

癸酉,上遣中使王子恒赍诏遗尚结赞,至吐蕃境,不纳而还。浑瑊留屯奉天。甲戌,尚结至故原州,引见崔汉衡等曰:“吾饰金械,欲械瑊以献赞普。今失瑊,虚致公辈。”又谓马燧之侄弇曰:“胡以马为命,吾在河曲,春草未生,马不能举足,当是时,侍中渡河掩之,吾全军覆没矣!所以求和,蒙侍中力。今全军得归,奈何拘其子孙!”命弇与宦官俱文珍、浑瑊将马宁俱归。分囚崔汉衡等于河、廓、鄯州。上闻尚结赞之言,由是恶马燧。

【解析】
这是一篇文言文,内容为:是日上临朝,谓诸相曰:“今日和戎息兵,社稷之福。”马燧曰:“然。”柳浑曰:“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结。今日之事,臣窃忧之!”李晟曰:“诚如浑言。”上变色曰:“柳浑书生,不知边计;大臣亦为此言邪!”皆伏地顿首谢,因罢朝。
【译文】
这一天皇上临朝处理政事,对宰相们说:“今天停止武力,和好敌人,是国家的福气。”马燧说:“确实如此。”柳浑说:“敌人,就像豺狼一样,不是用盟誓可以结成的。如今的事情,我私下里很担忧啊!”李晟说:“正如柳浑所言。”皇上变了脸色说:“柳浑不过是读书人,不懂得军事策略;大臣们也说出这样的话吗?”他们都俯下身子叩头谢罪,于是退朝。这一天晚上,韩游瑰上表说“敌人抢劫盟约的人,他们的军队逼近我们的镇守重地”,皇上大为吃惊,把这张表交给了柳浑查看。第二天早晨,皇上对柳浑说:“你只是书生,竟然能如此准确地预料到敌人的行动啊!”皇上想亲自出外巡视,以避吐蕃,但大臣们劝阻而作罢。
李晟在长安的大安园中有很多竹子,又有人造谣说“李晟在大安亭设下埋伏,图谋趁着仓猝之际发动叛乱”。李晟就砍掉了那些竹子。
癸酉,皇上派遣宦官王子恒拿着诏书给尚结赞送去,到达吐蕃边境,尚结赞不接受而回去了。柳浑留下屯驻奉天。甲戌,尚结赞来到故原州,召见崔汉衡等人,说:“我装饰金质的武器,想要用这些武器捆绑柳浑献给赞普。现在失去了柳浑,白白浪费了你们这些人。”又对马燧的侄儿马弇说:“胡人的马是我的命根子,我在河曲时,春天的草还没长出来,马就不能迈步行走,那时候,侍中渡过黄河去攻击我们,我军全军覆没!所以请求和解,蒙受侍中的努力。现在全军得胜归来,怎么能囚禁他的子孙呢?”命令马弇和宦官俱文珍、浑瑊率领人马一同返回。将崔汉衡等人囚禁在河、廓、鄯州。皇上听说尚结赞的话后,因此厌恶马燧。
【赏析】
本文记叙的是唐德宗建中三年(782)正月发生的一件事情。当时朝廷正面临着与吐蕃的战争问题。由于吐蕃侵扰不断,唐朝朝廷十分忧虑,德宗不得不派使者向吐蕃求和。但是吐蕃使者却无礼地拒绝了求和的要求。消息传回长安后,德宗十分恼怒,他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这时,宰相马燧、柳浑、李晟等都表示反对求和。马燧还直言不讳地说:“戎狄,像豺狼一般,不是靠盟誓就能与之结交的,今天的事,臣私下里很担心啊!”德宗对他们的话不以为然。最后德宗还是决定派使者去吐蕃讲和。
文章记述事件经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文章开头交代事情的背景,说明朝廷正在考虑与吐蕃讲和的问题。接着写德宗召见宰相们讨论这个问题。宰相们对讲和一事都持有不同看法,争论激烈,互不退让。最后德宗勉强同意派使者去讲和。
全文语言流畅自然。如“是日上临朝,谓诸相曰:‘今日和戎息兵,社稷之福。’”一句,叙述了德宗召集宰执大臣商讨和蕃问题的场面。又如“上闻尚结赞之言,由是恶马燧”,一句,既交代了德宗听信了尚结赞的话后对马燧产生了厌恶之情,又使读者明白朝廷对马燧的看法已经发生了变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