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皋以云南颇知书,壬辰,自以书招谕之,令趣遣使入见。

李泌初视事,壬寅,与李晟、马燧、柳浑俱入见,上谓泌曰:“卿昔在灵武,已应为此官,卿自退让。朕今用卿,欲与卿有约,卿慎勿报仇,有恩者朕当为卿报之。”对曰:“臣素奉道,不与人为仇。李辅国、元载皆害臣者,今自毙矣。素所善及有恩者,率已显达,或多零落,臣无可报也。”上曰:“虽然,有小恩者,亦当报之。”对曰:“臣今日亦愿与陛下为约,可乎?”上曰:“何不可!”泌曰:“愿陛下勿害功臣。臣受陛下厚恩,固无形迹。李晟、马燧有大功于国,闻有谗之者,虽陛下必不听,然臣今日对二人言之,欲其不自疑耳。陛下万一害之,则宿卫之士,方镇之臣,无不愤惋而反仄,恐中外之变不日复生也!人臣苛蒙人主爱信则幸矣,官于何有!臣在灵武之日,未尝有官,而将相皆受臣指画;陛下以李怀光为太尉而怀光愈惧,遂至于叛。此皆陛下所亲见也。今晟、燧富贵已足,苟陛下坦然待之,使其自保无虞,国家有事则出从征伐,无事则入奉朝请,何乐如之!故臣愿陛下勿以二臣功大而忌之,二臣勿以位高而自疑,则天下永无事矣。”上曰:“朕始闻卿言,耸然不知所谓。及听卿剖析,乃知社稷之至计也!朕谨当书绅,二大臣亦当共保之。”晟、燧皆起,泣谢。上因谓泌曰:“自今凡军旅粮储事,卿主之。吏、礼委延赏,刑法委浑。”泌曰:“不可。陛下不以臣不才,使待罪宰相。宰相之职,不可分也。非如给事则有吏过、兵过,舍人则有六押,至于宰相,天下之事咸共平章。若各有所主,是乃有司,非宰相也。”上笑曰:“朕适失辞,卿言是也。”泌请复所减州、县官。上曰:“置吏以为人也,今户口减于承平之时三分之二,而吏员更增,可乎!”对曰:“户口虽减,而事多于承平且十倍,吏得无增乎!且所减皆有职事而冗官不减,此所以为未当也。至德以来置额外官,敌正官三分之一,若听使计日得资然后停,加两选授同类正员官。如此,则不惟不怨,兼使之喜矣。”又请诸王未出阁者不除府官,上皆从之。乙卯,诏先所减官,并复故。

诗解:

这首诗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示了唐朝时期的政治氛围和个人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通过李泌与皇帝的对话和互动,展现了他的忠诚、智慧以及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此外,诗中提到的对官员的任免和管理方式,也反映出当时政治制度的复杂性和对权力分配的谨慎态度。整体上看,这是一首充满历史色彩和政治智慧的作品。

词解:

“至德”通常用来指代唐肃宗时期,即唐代历史上一段动荡不安的时期。在此背景下,诗歌涉及了李泌与皇帝之间的对话和协商过程,突显了他如何运用智谋来维护国家稳定和人民福祉的策略。

赏析:

诗中李泌的话语体现了他的谦逊与智慧,他不仅强调自己的道德操守,还积极为国分忧,提出减少冗官的建议,以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并提升行政效率。他的这些举措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反映了他的政治远见和对国家治理的贡献。通过这种方式,李泌成功地调和了朝廷内外的关系,为国家的和谐发展做出了贡献。

诗句分析:

首句中的“颇知书”表明韦皋具有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这为他后续的政务活动奠定了基础。接着,李泌初视事的描写,揭示了他正式进入政府机构,开始承担起重要职责的时刻。随后,通过皇帝与李泌的对话,诗人进一步描绘了两位人物之间复杂的情感交流和策略博弈,展现了李泌在处理政务时的机智和决断力。

诗中人物关系梳理:

诗中的李泌与皇帝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君臣关系。皇帝对李泌的任命和决策表现出极高的信任和支持,而李泌则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忠诚回应这一信任,共同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努力。这种君臣关系不仅是权力的体现,更是责任与担当的象征。

总结:

本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对个人行为的描写,展现了李泌的智慧和皇帝的英明,以及他们在国家政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通过这样的叙述,诗人不仅传达了历史的教训和智慧,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