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请二税以布帛为额,不计钱数。其略曰:“凡国之赋税,必量人之力,任土之宜,故所入者惟布、麻、缯、纩与百谷而已。先王惧物之贵贱失平,而人之交易难准,又定泉布之法以节轻重之宜,敛散弛张,必由于是。盖御财之大柄,为国之利权,守之在官,不以任下。然则谷帛者,人之所为也;钱货者,官之所为也。是以国朝著令,租出谷,庸出绢,调出缯、纩、布,曷尝有禁人铸钱而以钱为赋者也!今之两税,独异旧章,但估资产为差,便以钱谷定税,临时折征杂物,每岁色目颇殊,唯计求得之利宜,靡论供办之难易。所征非所业,所业非所征,遂或增价以买其所无,减价以卖其所有,一增一减,耗损已多。望勘会诸州初纳两税年绢布,定估比类当今时价,加贱减贵,酌取其中,总计合税之钱,折为布帛之数。”又曰:“夫地力之生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生物之丰败由天,用物之多少由人。是以圣王立程,量入为出,虽遇灾难,下无困穷。理化既衰,则乃反是,量出为入,不恤所无。桀用天下而不足,汤用七十里而有馀,是乃用之盈虚,在节与不节耳。”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唐纪五十
其二,请二税以布帛为额,不计钱数。
译文
凡国之赋税,必量人之力,任土之宜,故所入者惟布、麻、缯、纩与百谷而已。先王惧物之贵贱失平,而人之交易难准,又定泉布之法以节轻重之宜,敛散弛张,必由于是。盖御财之大柄,为国之利权,守之在官,不以任下。然则谷帛者,人之所为也;钱货者,官之所为也。
注释
-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唐德宗的尊号。
- 贞元八年(壬申 公元792年):唐代的年份。
- 山南东道:唐后期的行政区划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 执梦冲:事件中涉及的人物。
- 李实:事件的参与者之一。
- 荆南节度使:李实后来被任命的职位。
- 度支转运使:窦参担任过的官职。
- 班宏:窦参的副手。
- 韦皋:唐朝将领。
- 董勔:董勔等人。
- 吐蕃:吐蕃是古代西部游牧民族。
- 云南:地名,指今天的云南省。
赏析
这段诗反映了唐代晚期的政治经济情况和财政管理。德宗时期,国家面临着内外多重压力,税收制度需要改革以适应时代变化的需求。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国家的财政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对货币价值控制不当以及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例如,“物之贵贱失平”指的是物价不稳定,影响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同时,“人之交易难准”则可能指的是市场上的不稳定性,导致交易难以预料。
另一方面,诗中也提到了政府试图通过建立严格的税收标准来调整这些问题,比如“请二税以布帛为额”。这表明唐代晚期的政府正在尝试通过规范税收政策来减轻人民的负担并维持国家的稳定。然而,这种做法也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因为税收政策的变动往往会影响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和经济状况。
诗中还提到“御财之大柄”,暗示了政府对财政的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税收问题,而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广泛话题。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记录,也是对现代社会的一个深刻警示,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问题时,需要审慎思考和科学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