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州刺史史怀操贪暴,夏,四月,军乱,逐之。
赐宣武、感化节度、泗州防御使密诏,选精兵数百人于巡内游奕,防卫纲船,五日一具上供钱米平安状闻奏。
五月,昭王汭薨。
以卢龙留后李可举为节度使。
六月,抚王纮薨。
雄州地震裂,水涌,坏州城及公私户舍俱尽。
秋,七月,以前岩州刺史高杰为左骁卫将军,充缘海水军都知兵马使,以讨王郢。
鄂王润薨。
加魏博节度使韩简同平章事。
宋威击王仙芝于沂州城下,大破之,仙芝亡去。威奏仙芝已死,纵遣诸道兵,身还青州。百官皆入贺。居三日,州县奏仙芝尚在,攻剽如故。时兵始休,诏复发之,士皆忿怨思乱。八月,仙芝陷阳翟、郏城,诏忠武节度使崔安潜发兵击之。安潜,慎由之弟也。又命昭义节度使曹翔将步骑五千及义成兵卫东都宫,以左散骑常侍曾元裕为招讨副使,守东都,又诏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选步骑二千守汝、邓要路。仙芝进逼汝州,诏邠宁节度使李侃、凤翔节度使令狐綯选步兵一千、骑兵五百守陕州、潼关。

{诗句翻译与赏析:原州刺史史怀操贪暴,夏四月,军乱,逐之。}

译文:原州的刺史史怀操极度贪婪和残暴,在四月份的夏天,原州的军队开始叛乱,并最终驱逐了史怀操。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唐朝政府对地方官员的管理问题。诗中的“原州刺史史怀操贪暴”直接点出了史怀操的主要问题,即贪污和残暴。而“夏四月,军乱,逐之”则描述了由于他的贪腐行为,引发了军队的叛乱,甚至驱逐了他。这种描述方式使得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史怀操的罪恶以及他所面临的困境。

诗句【赐宣武、感化节度、泗州防御使密诏,选精兵数百人于巡内游奕,防卫纲船,五日一具上供钱米平安状闻奏。】

译文:乾符三年(876年)四月,朝廷为了镇压王仙芝、黄巢等农民起义军,紧急下达密诏,宣武(今河南开封)、感化(今江苏徐州)、泗州(今江苏盱眙北)防御使选精兵数百人巡逻运河沿岸,每五天上报一次漕运长安的钱米是否安全的情况。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唐朝中央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诗中的“赐宣武、感化节度、泗州防御使密诏”指出,朝廷为了应对农民起义,特地下达了密诏给各节度使。而“选精兵数百人于巡内游奕,防卫纲船”则表明,朝廷不仅加强了对运河沿线的军事部署,还特意选拔了一些精英士兵进行巡逻,以确保漕运的安全。同时,“五日一具上供钱米平安状闻奏”也显示出朝廷对此事的重视程度,要求相关地区必须随时上报粮草运输情况,确保不出现任何问题。

诗歌原文: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五十二 · 唐纪六十八

原州刺史史怀操贪暴,夏,四月,军乱,逐之。

赐宣武、感化节度、泗州防御使密诏,选精兵数百人于巡内游奕,防卫纲船,五日一具上供钱米平安状闻奏。

五月,昭王汭薨。

以卢龙留后李可举为节度使。

六月,抚王纮薨。

雄州地震裂,水涌,坏州城及公私户舍俱尽。

秋,七月,以前岩州刺史高杰为左骁卫将军,充缘海水军都知兵马使,以讨王郢。

鄂王润薨。

加魏博节度使韩简同平章事。

宋威击王仙芝于沂州城下,大破之,仙芝亡去。威奏仙芝已死,纵遣诸道兵,身还青州。百官皆入贺。居三日,州县奏仙芝尚在,攻剽如故。时兵始休,诏复发之,士皆忿怨思乱。八月,仙芝陷阳翟、郏城,诏忠武节度使崔安潜发兵击之。安潜,慎由之弟也。又命昭义节度使曹翔将步骑五千及义成兵卫东都宫,以左散骑常侍曾元裕为招讨副使,守东都,又诏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选步骑二千守汝、邓要路。仙芝进逼汝州,诏邠宁节度使李侃、凤翔节度使令狐綯选步兵一千、骑兵五百守陕州、潼关。


诗歌鉴赏:

《资治通鉴》所载这首诗,主要讲述了唐代末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原州刺史史怀操因贪暴而被军队驱逐的故事。诗中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以及朝廷为维护统治所采取的措施。

诗的前三句直接点明了史怀操的贪腐行为及其引发的军队叛乱,这一事件是当时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接着,朝廷为了镇压叛乱,特别派遣宣武、感化节度、泗州防御使前往处理此事,并要求他们密切关注漕运安全,确保国家的经济命脉不受损害。最后一句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背景,即在战乱频发的背景下,民生凋敝,社会不稳定。

诗中还提到了其他几位节度使的行动和决策,如忠武节度使崔安潜、昭义节度使曹翔、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等,这些人物都是当时唐朝的重要军事将领,他们的行动和决策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首诗通过具体的事件展现了唐代末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现实,同时也反映了朝廷为维护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决策。它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唐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和视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