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成请条列为状以白王建,宗侃即命先成草之,大指言:“今所白之事,须四面通共,宗侃所司止于北面,或所白可从,乞以牙举施行。”事凡七条:“其一,乞招安山中百姓。其二,乞禁诸寨军士及子弟无得一人辄出淘虏,仍表诸寨之旁七里内听樵牧,敢越表者斩。其三,乞置招安寨,中容数千人,以处所招百姓,宗侃请选所部将校谨干者为招安将,使将三十人昼夜执兵巡卫。其四,招安之事须委一人总领,今榜帖既下,诸寨必各遣军士入山招安,百姓见之无不惊疑,如鼠见狸,谁肯来者!欲招之必有其术,愿降帖付宗侃专掌其事。其五,乞严勒四寨指挥使,悉索前日所虏彭州男女老幼集于营场,有父子、兄弟、夫妇自相认者即使相从,牒其人数,部送招安寨,有敢私匿一人者斩;仍乞勒府中诸营,亦令严索,有自军前先寄归者,量给资粮,悉部送归招安寨。其六,乞置九陇行县于招安寨中,以前南郑令王丕摄县令,设置曹局,抚理百姓,择其子弟之壮者,给帖使自入山招其亲戚;彼知司徒严禁侵掠,前日为军士所虏者,皆获安堵,必欢呼踊跃,相帅下山,如子归母,不日尽出。其七,彭州土地宜麻,百姓未入山时多沤藏者,宜令县令晓谕,各归田里,出所沤麻鬻之,以为资粮,必渐复业。”建得之大喜,即行之,悉如所申。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 · 唐纪七十五

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详细记录了从公元前403年至五代时期的中国历史。该文献不仅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还通过其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欣赏古代历史故事。以下将逐一解读此篇中提出的七个关键建议:

  1. 招安山中百姓
  • 背景:在唐末时期,随着战乱频繁,许多百姓被迫离开家乡,流散到山林之间以躲避战乱,生存条件极为恶劣。
  • 内容:建议中的“先成请条列为状以白王建”,意指先成需要整理相关情况并上报给地方领导,即王建;宗侃则受命草拟报告。
  • 目的:这一建议旨在恢复和保护那些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百姓,确保他们有安全的地方居住。
  1. 禁止军士及子弟私出淘虏
  • 背景:当时,部分军寨的官兵及其家属因战事或征召被逼无奈地离开家园,前往边远地区。
  • 内容:此建议要求各军寨严格禁止士兵及其家族擅自外出,违者将被处以严厉的惩罚。
  • 目的:此措施旨在维持社会秩序,防止不法分子趁机作乱,确保地方的稳定。
  1. 设立招安寨
  • 背景:在战争中,许多无家可归的人民被迫进入山林避难,为了安置这些流民,提议设立专门的营地作为他们的临时归宿。
  • 内容:招安寨将容纳数以千计的新居民,由精选的官员管理。这些官员负责日夜巡逻和守卫,确保营地的安全。
  • 目的:此举有助于减轻政府的治安压力,同时也为新来的民众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生活环境。
  1. 招募与监管
  • 背景:在战争结束后,如何妥善安置这些新招募的百姓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 内容:建议提出设置招安将,负责监督招募的百姓,保证他们不会逃跑或从事非法活动。
  • 目的: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确保所有新来的民众都能有序融入社会。
  1. 加强物资供应
  • 背景:战时,供给线常常受到破坏,使得军队和平民的生存面临极大挑战。
  • 内容:建议中提到,应向四寨派遣专人收集并运送所需的物资,如食物、衣物等。
  • 目的:此举旨在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他们在困难时期的生存能力。
  1. 促进文化交流
  • 背景:虽然战时带来了混乱,但也是促进文化融合的好时机。
  • 内容:建议在招安寨设置文化设施,鼓励当地居民与外来者进行文化交流。
  • 目的:此措施可以增进不同民族间的理解和友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1. 鼓励回归
  • 背景:战争结束后,大量的人口可能已经流离失所,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返回原居地。
  • 内容:建议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或其他激励措施,帮助已在外流浪的人们返回家园。
  • 目的: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重建生活,还可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资治通鉴·卷二百五十九·唐纪七十五》中的建议反映了唐朝末期的政治和社会问题。通过对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改善了民生状况,也为国家的未来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