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先、岩赍传国宝诣大梁迎均王,王曰:“大梁国家创业之地,何必洛阳!”乃即帝位于大梁,复称乾化三年,追废友珪为庶人,复博王友文官爵。
丙申,晋李存晖攻燕檀州,刺史陈确以城降。
蜀唐道袭自兴元罢归,复为枢密使。太子元膺延疏道袭过恶,以为不应复典机要,蜀主不悦。庚子,以道袭为太子少保。
三月,甲辰朔,晋周德威拔燕卢台军。
丁未,帝更名锽;久之,又名瑱。
庚戌,加杨师厚兼中书令,赐爵鄴王,赐语不名,事无巨细必咨而后行。帝遣使招抚硃友谦;友谦复称籓,奉梁年号。
丙辰,立皇弟友敬为康王。
乙丑,晋将刘光濬克古北口,燕居庸关使胡令圭等奔晋。
戊辰,以保义留后戴思远为节度使,镇邢州。
燕主守光命大将元行钦将骑七千,牧马于山北,募北山兵以应契丹;又以骑将高行珪为武州刺史,以为外援。晋李嗣源分兵徇山后八军,皆下之;晋王以其弟存矩为新州刺史总之。以燕纳降军使卢文进为裨将。李嗣源进攻武州,高行珪以城降。元行钦闻之,引兵攻行珪,行珪使其弟行周质于晋军以求救,李嗣源引兵救之,行钦解围去。嗣源与行周追至广边军,凡八战,行钦力屈而降;嗣源爱其骁勇,养以为子。嗣源进攻儒州,拔之,以行珪为代州刺史。行周留事嗣源,常与嗣源假子从珂分将牙兵以从。从珂母魏氏,镇州人,先适王氏,生从珂,嗣源从晋王克用战河北,得魏氏,以为妾,故从珂为嗣源子,及长,以勇健善战知名,嗣源爱之。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八 后梁纪三
象先、岩赍传国宝诣大梁迎均王
译文
晋李存晖攻打燕檀州,刺史陈确献城投降。唐道袭自兴元返回朝廷,重新担任枢密使。太子元膺指责道袭过于专权,蜀主不高兴。李存晖进攻燕檀州,刺史陈确献城投降。唐道袭再次担任枢密使,但被贬为太子少保。
赏析
此段记载了唐朝末年的政治斗争和军事行动。李存晖与陈确的互动,揭示了朝廷内部的派系争斗,以及地方官员对中央政权的忠诚与背叛。而唐道袭的再次出任枢密使,则反映出他仍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但也预示着朝政的不稳定。
丙申,晋李存晖攻燕檀州
译文
晋李存晖进攻燕檀州。
赏析
晋李存晖的军事行动显示了晋军对燕国的军事压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边疆战事频繁,国家间战争频发的背景。这一事件为后续的战争埋下伏笔。
蜀唐道袭自兴元罢归,复为枢密使
译文
唐道袭从兴元回朝,重新担任枢密使。
注释
唐道袭因政治原因离开蜀地,回到长安,随后又重新得到重用。这反映出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以及对人才的重视。
太子元膺延疏道袭过恶,以为不应复典机要,蜀主不悦
译文
太子元膺上奏皇帝疏论道袭的过错,认为不应再让他管理朝政,蜀主因此不高兴。
注释
太子元膺上疏皇帝表达了对唐道袭的不满,认为其行为不当,影响了朝廷的正常运作。这种上疏反映了太子与皇帝之间的矛盾,也体现了当时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
通过以上五条内容的解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后梁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斗争。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还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权力动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