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荣讨赵在礼久无功,赵太据邢州未下。沧州军乱,小校王景戡讨定之,因自为留后;河朔州县告乱者相继。帝欲自征鄴都,宰相、枢密使皆言京师根本,车驾不可轻动,帝曰:“诸将无可使者。”皆曰:“李嗣源最为勋旧。”帝心忌嗣源,曰:“吾惜嗣源,欲留宿卫。”皆曰:“他人无可者。”忠武节度使张全义亦言:“河朔多事,久则患深,宜令总管进讨;若倚绍荣辈,未见成功之期。”李绍宏亦屡言之,帝以内外所荐,久乃许之,甲寅,命嗣源将亲军讨鄴都。
延州言绥、银军乱,剽州城。
董璋将兵二万屯绵州,会任圜讨李绍琛。帝遣中使崔延琛至成都,遇绍琛军,绍之曰:“吾奉诏召孟郎,公若缓兵,自当得蜀。”既至成都,劝孟知祥为战守备。知祥浚壕树栅,遣马步都指挥使李仁罕将四万人,骁锐指挥使李延厚将二千人讨绍琛。延厚集其众询之曰:“有少壮勇锐,欲立功求富贵者东!衰疾畏懦,厌行陈者西!”得选兵七百人以行。是日,任圜军追及绍琛于汉州,绍琛出兵逆战;招讨掌书记张厉请伏精兵于后,以赢兵诱之,圜从之,使董璋以东川赢兵先战而却。绍琛轻圜书生,又见其兵赢,极力追之,伏兵发,大破之,斩首数千级。自是绍琛入汉州,闭城不出。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四·后唐纪三
译文:李绍荣讨伐赵在礼很久都没有成功,而赵太占据着邢州没有攻下来。沧州的部队叛乱,小校王景戡平定了叛乱,因此自己成为留后;河朔地区的州县接连报告有叛乱。皇帝想要亲自征讨邺都,宰相、枢密使都认为京师是国家的根本,车驾不可轻易行动。皇帝说:“其他将领没有人可以使用。”他们都表示:“李嗣源最为功勋旧部。”皇帝心中忌惮李嗣源,说:“我爱惜李嗣源,想让他留在禁卫军。”大家都表示:“其他人没有人可以使用。”忠武节度使张全义也说:“河朔地区多事,久则患深,应该派总管进讨;如果依赖李绍荣等人,未见成功之期。”李绍宏也多次提到这件事,皇帝因为内外推荐的人,所以经过很长时间才答应下来,甲寅日,命令李嗣源率领亲军讨伐邺都。
注释: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本诗选自《资治通鉴》的卷二百七十四,记录了后唐时期的一些重要事件。其中提到了李绍荣和赵在礼之间的战争,以及朝廷对于军事行动的不同观点和决策过程。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唐朝后期的政治动荡和军事斗争。李绍荣和赵在礼之间的冲突是当时政治不稳定的一个缩影。朝廷内部对如何处理这一危机有着不同的意见,这反映了唐朝末期政治体制的混乱和权力斗争的激烈。此外,这首诗也展示了唐朝末期官员们对皇帝的态度和忠诚,以及他们在国家危难时的不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