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戌,马希声袭位,称遗命去建国之制,复籓镇之旧。
契丹东丹王突欲自以失职,帅部曲四十人越海自登州来奔。
十二月,壬辰,石敬瑭至剑门。乙未,进屯剑州北山;赵廷隐陈于牙城后山,李肇、王晖陈于河桥。敬瑭引步兵进击廷隐,廷隐择善射者五百人伏敬瑭归路,按甲待之,矛稍欲相及,乃扬旗鼓噪击之,北军退走,颠坠下山,俘斩百馀人。敬瑭又使骑兵冲河桥,李肇以强弩射之,骑兵不能进。薄暮,敬瑭引去,廷隐引兵蹑之,与伏兵合击,败之。敬瑭还屯剑门。
癸卯,夔州奏复取开州。
庚戌,以武安节度使马希声为武安、静江节度使,加兼中书令。
石敬瑭征蜀未有功,使者自军前来,多言道险狭,进兵甚难,关右之人疲于转饷,往往窜匿山谷,聚为盗贼。上忧之,壬子,谓近臣曰:“谁能办吾事者!吾当自行耳。”安重诲曰:“臣职忝机密,军威不振,臣之罪也,臣请自往督战。”上许之。重诲即拜辞,癸丑,遂行,日驰数百里。西方籓镇闻之,无不惶骇。钱帛、刍粮昼夜辇运赴利州,人畜毙踣于山谷者不可胜纪。时上已疏重诲,石敬瑭本不欲西征,及重诲离上侧,乃敢累表奏论,以为蜀不可伐,上颇然之。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七·后唐纪六
丙戌,马希声袭位,称遗命去建国之制,复藩镇之旧。契丹东丹王突欲自以失职,帅部曲四十人越海自登州来奔。十二月,壬辰,石敬瑭至剑门。乙未,进屯剑州北山;赵廷隐陈于牙城后山,李肇、王晖陈于河桥。敬瑭引步兵进击廷隐,廷隐择善射者五百人伏敬瑭归路,按甲待之,矛稍欲相及,乃扬旗鼓噪击之,北军退走,颠坠下山,俘斩百馀人。敬瑭又使骑兵冲河桥,李肇以强弩射之,骑兵不能进。薄暮,敬瑭引去,廷隐引兵蹑之,与伏兵合击,败之。敬瑭还屯剑门。癸卯,夔州奏复取开州。庚戌,以武安节度使马希声为武安、静江节度使,加兼中书令。石敬瑭征蜀未有功,使者自军前来,多言道险狭,进兵甚难,关右之人疲于转饷,往往窜匿山谷,聚为盗贼。上忧之,壬子,谓近臣曰:“谁能办吾事者!吾当自行耳。”安重诲曰:“臣职忝机密,军威不振,臣请自往督战。”上许之。重诲即拜辞,癸丑,遂行,日驰数百里。西方籓镇闻之,无不惶骇。钱帛、刍粮昼夜辇运赴利州,人畜毙踣于山谷者不可胜纪。时上已疏重诲,石敬瑭本不欲西征,及重诲离上侧,乃敢累表奏论,以为蜀不可伐,上颇然之。
注释:
- 丙戌:日期
- 马希声:人物名称
- 马希声袭位:马希声继承皇位(指唐明宗)
- 突欲:人物名称
- 越海:渡过大海
- 赵廷隐:人物名称
- 李肇:人物名称
- 王晖:人物名称
- 进屯剑州北山:进军到剑州的北边山区驻扎
- 石敬瑭至剑门:石敬瑭到达剑门
- 乙未:日期
- 进:前进
- 进击:进攻
- 士卒五百人:五千士兵
- 按甲待之:排列好盔甲等待敌人
- 长枪略等:长矛和盾牌
- 骑兵不能进:无法前进
- 夔州:地名,今四川奉节县一带
- 癸卯:日期
- 夔州奏复取开州:夔州报告收复了开州
- 庚戌:日期
- 武安节度使:官职名
- 武安节度使马希声:马希声担任武安节度使
- 马希声为武安、静江节度使:马希声同时担任武安和静江节度使
- 加兼中书令:兼任中书省长官
- 石敬瑭征蜀未有功:石敬瑭没有取得征讨蜀国(唐朝)的功绩
- 使者自军前来:使者从军队出发而来
- 多言道险狭:多次提及道路艰险狭窄
- 进兵甚难:进军非常困难
- 关右之人疲于转饷:关右的人们因为转运粮食而疲惫不堪
- 上忧之:皇帝忧虑
- 重诲曰:安重诲说
- “臣职忝机密:臣下的职责是参与机密事务
- 军威不振:军队士气不振奋
- 臣请自往督战”:臣请求亲自前往督战
- 上许之: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
- 重诲即拜辞:重诲立刻告辞
- 癸丑:日期
- 西方籓镇闻之,无不惶骇:西部边境的藩镇听说之后都感到恐慌
- 钱帛、刍粮昼夜辇运赴利州:金银财宝和粮食日夜不停地运送到利州
- 上已疏重诲:皇上已经解除了安重诲的职务
- 石敬瑭本不欲西征:石敬瑭原本不想向西进发
- 及重诲离上侧:等到安重诲离开皇上身边
- 乃敢累表奏论:于是大胆地多次向皇上陈述观点
- 以为蜀不可伐:认为蜀国不应该被攻伐
- 上颇然之:皇上也同意他的看法
译文:
在一次军事行动中,马希声继承了皇位,并放弃了建立新王朝的做法,恢复了藩镇旧有的制度。契丹的东丹王突欲因自己失去职位而率部曲四十人越过大海投奔唐朝。十二月初五日,石敬瑭抵达剑门。十二月初九日,他进驻剑州北山;赵廷隐在牙城的后面山上布阵,李肇和王晖在黄河大桥附近布置兵力。石敬瑭带领步兵进攻赵廷隐,赵廷隐挑选善于射箭的士兵五百人在归路上埋伏下来等待敌军,然后擂起战鼓呐喊冲击敌人阵地。然而敌军渐渐靠近,双方相距越来越近,李肇用强弓射杀他们,但骑兵不能继续前进。傍晚时分,石敬瑭撤退。赵廷隐率领军队追赶石敬瑭,两军在山谷中相遇,赵廷隐的军队战败。最终,石敬瑭返回剑门驻守。十一日,夔州报告收复了开州。十四日十五日,任命武安节度使马希声为武安和静江节度使,加官兼任中书令。石敬瑭征讨蜀国未能取得功绩,他的使者从军队出发而来,多次提到蜀国道路艰险且难以攻克,进攻蜀国非常困难,关右之地因转运粮食而疲惫不堪,常常藏身于山谷之中集结成为盗贼,皇帝对此深感忧虑。二十一日,皇帝对亲近大臣说:“有谁能完成我的事情呢?我自己将亲自前往。”安重诲回答说:“臣的职位辱居机密要职,但军威不振,臣请求亲自前往督战。”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第二天,安重诲就告别离去。二十二日十八日,他迅速出发。二十三日二十四日早晨,他骑马奔跑数百里。西部地区的藩镇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感到非常惶恐不安。金钱、布匹、草料等物资和粮食每天都在夜间和白昼之间不断地被运送到利州地区,山谷中的人和牲畜死亡倒毙的情况数不胜数。此时,皇帝已经解除了安重诲的职务,石敬瑭原本不想向西进发。到了安重诲离开皇上之后,石敬瑭才敢于多次向皇上陈述自己的观点,认为蜀国不应该被攻伐,皇帝也接受了他的意见。
赏析:
本文描述了石敬瑭在军事行动中的决策过程和所面临的困境。文中展现了他在面对军事失利、政治压力和战略选择时的艰难抉择及其后果。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详细记录,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古代战争中的政治和军事策略,以及个人在国家大事中的决策作用。文章语言简练、叙事清晰,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情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