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昫与冯道婚姻。蚼性苛察,李愚刚褊;道既出镇,二人论议多不合,事有应改者,愚谓昫曰:“此贤亲家所为,更之不亦便乎!”蚼恨之,由是动成忿争,至相诟骂,各欲非时求见,事多凝滞。帝患之,欲更命相,问所亲信以朝臣闻望宜为相者,皆以尚书左丞姚顗、太常卿卢文纪、秘书监崔居俭对;论其才行,互有优劣。帝不能决,乃置其名于琉璃瓶,夜焚香祝天,且以筋挟之,首得文纪,次得顗。秋,七月,辛亥,以文纪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居俭,荛之子也。
帝欲杀楚匡祚,韩昭胤曰:“陛下为天下父,天下之人皆陛下子,用法宜存至公,匡祚受诏检校重吉家财,不得不尔。今族匡祚,无益死者,恐不厌众心。”乙卯,长流匡祚于登州。
丁巳,立沛国夫人刘氏为皇后。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九 · 后唐纪八
刘昫与冯道婚姻关系。刘皊性格苛刻且容易多疑,而李愚性格刚强且易冲动;当冯道外出镇守时,二人之间因观点不合而频繁发生争论,每当有事情需要改正时,李愚总是对刘皊说:“这是贤亲家的做法,更改一下不是更好吗?”这让刘皊感到怨恨,因此两人时常产生争执,互相辱骂,各不相让,希望在非工作时间相见。这种情况导致许多事务无法顺利进行。
皇帝为此感到烦恼,欲更换宰相,询问亲近信任的大臣谁适合成为新的宰相。大臣们推荐了尚书左丞姚顗、太常卿卢文纪和秘书监崔居俭。在讨论他们的才能和品行之后,皇帝不能做出决定。于是将他们的名字放在琉璃瓶中,夜幕降临时点燃香薰向天祈祷,同时用绳索夹住瓶子,最终得到姚顗,其次是崔居俭。秋季七月,辛亥日,任命姚顗为中书侍郎兼同平章事,崔居俭则是赵王的孙子。
皇帝想处决楚匡祚,韩昭胤建议说:“陛下是天下的父亲,天下的人都是你的子女。在执行法律时应该保持公正无私,匡祚接受诏令审查李重吉家的财物,这是不得不这么做的原因。现在如果杀死李匡祚,对于那些已经死亡的人并无实际帮助,恐怕不能满足众人的期望。”乙卯日,将楚匡祚流放至登州。
八月,丁巳日,立沛国夫人刘氏为皇后。
资治通鉴 · 卷二百七十九 · 后唐纪八
- 人物背景介绍:
- 刘昫:本名不详,后唐时期的重要官员,与冯道的婚姻关系使得两人性格迥异,引发了不少摩擦。
- 李愚:本名不详,同样属于后唐时期,他的性格直率刚劲,与刘昫形成鲜明对比。
- 冯道:本名不详,后唐时期的一位重要宰相,因其性格特点和处事方式,在朝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崔居俭:本名不详,赵王的后代,以其家族背景和能力被朝廷看重。
- 事件经过分析:
- 刘昫与李愚之间的矛盾源于性格差异和工作方式的不同,这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决策过程及政策实施效果。
- 冯道在处理政务时展现出的智慧与稳重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他的决策往往能兼顾各方面的利益,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 崔居俭虽出身赵王家庭,但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正直的品质,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和重用。他的加入为朝廷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 事件影响及意义:
- 这些事件反映了古代政治生活中的复杂性。不同的个性、能力以及家庭背景都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政治生涯和国家治理的效果。
- 通过这些历史事件的记载,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官僚体系以及权力运作机制。
- 这些故事也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运用个人特长以及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 关键词注释与解读:
- 伉俪:指夫妻或情侣,这里指的是刘昫与冯道的婚姻关系。这种关系可能因为性格上的不兼容导致了双方的矛盾和冲突。
- 苛察:形容人对事物要求过于严格,容易挑剔。刘皊的性格可能使他在处理政务时显得较为严苛和多疑。
- 动成忿争:指因某事引发激烈的争吵或斗争。文中描述了刘皊和李愚之间因观点不合而产生的纷争。
- 更之不亦便乎:意为改变现状是否比维持现状更好。李愚建议改变某些做法以适应当前的需求,尽管存在争议。
- 族:古代的一种严厉刑罚,指将某人的家族成员全部处死。文中提到了将楚匡祚家族成员全部流放的决定,显示了当时对待政治犯的残酷。
- 立:建立或设立。文中提到的“立沛国夫人刘氏为皇后”是指册封沛国夫人刘氏为皇后的事件。
- 赏析:
- 此篇文章通过对后唐时期几位关键人物及其事件的描述,展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人物性格的多样性。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历史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关注,以及对于政治决策背后逻辑的探讨。
- 文章还揭示了不同性格和能力的人物在政治舞台上如何相互作用,以及这些互动对国家治理和个人命运的影响。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到古代社会的运行机制和政治生活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