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戌,杨光远围棣州,刺史李琼出兵击败之,光远烧营走还青州。癸亥,以前威胜节度使何重建为东面马步都部署,将兵屯郓州。
阶、成义军指挥使王君怀帅所部千馀人叛降蜀,请为乡导以取阶、成。甲子,蜀人攻阶州。
契丹伪弃元城去,伏精骑于古顿丘城,以俟晋军与恒、定之兵合而击之。鄴都留守张从恩屡奏虏已遁去;大军欲进追之,会霖雨而止。契丹设伏旬日,人马饥疲。赵延寿曰:“晋军悉在河上,畏我锋锐,必不敢前,不如即其城下,四合攻之,夺其浮梁,则天下定矣。”契丹主从之,三月,癸酉朔,自将兵十馀万陈于澶州城北,东西横掩城之两隅,登城望之,不见其际。高行周前军在戚城之南,与契丹战,自午至晡,互有胜负。契丹主以精兵当中军而来,帝亦出陈以待之。契丹主望见晋军之盛,谓左右曰:“杨光远言晋兵半已馁死,今何其多也!”以精骑左右略陈,晋军不动,万弩齐发,飞矢蔽地。契丹稍却;又攻晋陈之东偏,不克。苦战至暮,两军死者不可胜数。昏后,契丹引去,营于三十里之外。乙亥,契丹主帐下小校窃其马亡来,云契丹已传木书,收军北去。景延广疑其诈,闭壁不敢追。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四 · 后晋纪五

壬戌,杨光远围棣州,刺史李琼出兵击败之。光远烧营走还青州。

癸亥,前威胜节度使何重建为东面马步都部署,将兵屯郓州。

阶、成义军指挥使王君怀率部叛降蜀国,请为向导以取阶、成。

蜀人进攻阶州,契丹伪弃元城而去,伏精骑于古顿丘城,以等待晋军和恒定之兵合击之。邺都留守张从恩多次奏报虏已遁去;大军欲进追之,会霖雨而止。契丹设伏旬日,人马饥疲。赵延寿曰:“晋军悉在河上,畏我锋锐,必不敢前,不如即其城下,四合攻之,夺其浮梁,则天下定矣。”契丹主从之。

三月,契丹自将兵十馀万陈于澶州城北,东西横掩城之两隅,登城望之,不见其际。高行周前军在戚城之南,与契丹战,自午至晡,互有胜负。契丹主以精骑当中军而来,帝亦出陈以待之。契丹主望见晋军之盛,谓左右曰:“杨光远言晋兵半已馁死,今何其多也!”以精骑左右略陈,晋军不动,万弩齐发,飞矢蔽地。契丹稍却;又攻晋陈之东偏,不克。苦战至暮,两军死者不可胜数。昏后,契丹引去,营于三十里之外。乙亥,契丹主帐下小校窃其马亡来,云契丹已传木书,收军北去。景延广疑其诈,闭壁不敢追。

注释:

  • 甲辰:指甲年二月初一(944年2月)。
  • 甲辰:指甲年二月初一(944年2月)。
  • 杨光远:后晋时期的将领,此处指的是杨光远围攻棣州。
  • 李琼:驻守棣州的唐朝将领。
  • 麻家口:地名,位于郓州附近。
  • 石赟:唐朝末期的将领,时任保义节度使,驻守麻家口。
  • 何重建:唐朝末期的将领,时任前威胜节度使,驻守杨刘镇。
  • 阶州、成义军:唐朝末年的割据势力,控制了陕西的部分地区。
  • 王君怀:王指挥使,率领千余人叛变投降蜀国。
  • 阶、成义军指挥使:王君怀担任的角色。
  • 赵延寿:唐朝末期的将领,时任赵延寿提出战略。
  • 澶州:当时的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北省濮阳市一带。
  • 契丹主:契丹国的皇帝或统治者。
  • 契丹主帐下小校:指的是契丹国的一个小官或士兵。
  • 杨光远言晋兵半已馁死:杨光远对晋军的士气有所怀疑。
  • 杨光远:后晋时期的将领,此处指的是杨光远对敌情的判断。
  • 契丹主从之:契丹国王接受了赵延寿的建议。
  • “杨光远言晋兵半已馁死”:这句话表明杨光远认为晋军的战斗力已经减弱。
  • “契丹主从之”:契丹国王同意赵延寿的战略。
  • “契丹主从之”:契丹国王同意赵延寿的战略。
  • “赵延寿曰”:这是赵延寿对晋军和契丹军进行比较的一句话。
  • 澶州城北:当时的地名,位于现在的河南省濮阳市一带。
  • 高行周:唐朝末期的将领,时任前军指挥官。
  • 契丹主望见晋军之盛:契丹国王看到晋军强大的阵容。
  • 杨光远言晋兵半已馁死:这句话表明杨光远认为晋军的战斗力已经减弱。
  • 以精骑当中军而来:契丹国王亲自率领精锐骑兵前来迎战晋军。
  • 杨光远言晋兵半已馁死:这句话表明晋军的士气确实受到了影响。
  • 契丹主望见晋军之盛:契丹国王看到晋军的阵容确实强大。

赏析:

《资治通鉴》是一部记录古代历史事件的书籍,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关于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本文是关于后晋时期的历史事件,其中涉及到了杨光远围攻棣州、何重建为东面马步都部署等重要事件和人物。这些事件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状况,也展现了战争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响。通过分析这些事件的背景、经过和结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