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湘阴处士戴偃,为诗多讥刺,楚王希范囚之。天策副都军使丁思瑾上书切谏,希范削其官爵。
唐齐王景达府属谢仲宣言于景达曰:“宋齐丘,先帝布衣之交,今弃之草莱,不厌众心。”景达为之言于唐主曰:“齐丘宿望,勿用可也,何必弃之以为名!”唐主乃使景达自至青阳召之。
齐王下开运三年(丙午,公元九四六年)
春,正月,以齐丘为太傅兼中书令,但奉朝请,不预政事。以昭武节度使李建勋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与中书侍郎冯延己皆同平章事。建勋练习吏事,而懦怯少断。延己工文辞,而狡佞,喜大言,多树朋党。水部郎中高越,上书指延己兄弟过恶,唐主怒,贬越蕲州司士。初,唐主置宣政院于禁中,以翰林学士、给事中常梦锡领之,专典机密,与中书侍郎严续皆忠直无私。唐主谓梦锡曰:“大臣惟严续中立,然无才,恐不胜其党,卿宜左右之。”未几,梦锡罢宣政院,续亦出为池州观察使。梦锡于是移疾纵酒,不复预朝廷事。续,可求之子也。

诗句: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五 · 后晋纪六

译文:楚王马希范大兴土木,国中不胜其苦。戴偃献《渔父诗》百篇,语多讥刺。马希范怒,令迁居碧湘湖。戴偃潜奔至永州,不知所终。他相信道教,曾作诗述还丹之旨。

注释:楚王马希范,即马希范(公元915年-945年),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开国皇帝之一。戴偃,字玄黄子,是金陵(今江苏南京)人,自称楚国湘阴隐士,少工吟咏。他在唐末避乱淮阴,后至湖南,开运二年(945年)因献《渔父诗》百篇,多有讥刺朝廷之意,被楚王马希范囚禁。马希范大兴土木,国中不胜其苦,导致戴偃愤而潜逃至永州,后不知所终。

赏析:此诗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朝政腐败的局面。戴偃作为诗人,敢于直言讽谏,表达了对时政的不满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他的诗作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这首诗通过描写戴偃被囚和逃离的情节,突出了他对政治腐败的强烈不满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同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性。此外,诗中还透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力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