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主丧至国,述律太后不哭,曰:“待诸部宁壹如故,则葬汝矣。”
帝之自寿阳还也,留兵千人戍承天军。戍兵闻契丹北还,不为备。契丹袭击之,戍兵惊溃;契丹焚其市邑,一日狼烟百馀举。帝曰:“此虏将遁,张虚势也。”遣亲将叶仁鲁将步骑三千赴之。会契丹出剽掠,仁鲁乘虚大破之,丁丑,复取承天军。
冀州人杀契丹刺史何行通,推牢城指挥使张廷翰知州事。廷翰,冀州人,符习之甥也。
或说赵延寿曰:“契丹诸大人数日聚谋,此必有变。今汉兵不减万人,不若先事图之。”延寿犹豫不决。壬午,延寿下令,以来月朔日于待贤馆上事,受文武官贺。其仪:宰相、枢密使拜于阶上,节度使以下拜于阶下。李崧以虏意不同,事理难测,固请赵延寿未行此礼,乃止。
资治通鉴 · 卷二百八十六 · 后汉纪一
契丹主丧至国,述律太后不哭,曰:“待诸部宁壹如故,则葬汝矣。”
译文:契丹的皇帝去世了,他的皇后述律太后不哭,说:“等你们部族安定下来,恢复原来的样子,我才会为你举行葬礼。”
注释:契丹主(即契丹帝国的皇帝)。丧(去世)。至国(回到国内)。述律太后(契丹帝国的皇族女性,可能是皇后)。不哭(悲伤之情未表现出来),曰(说):待诸部宁壹如故(等待你们的部族安定下来,恢复原来的样子)。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契丹帝国皇后对逝去的丈夫的哀思以及对族人未来的期盼。她希望所有的部族都能安定下来,恢复原来的生活。这种期盼和期盼背后蕴含的是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帝之自寿阳还也,留兵千人戍承天军。戍兵闻契丹北还,不为备。契丹袭击之,戍兵惊溃;契丹焚其市邑,一日狼烟百馀举。帝曰:“此虏将遁,张虚势也。”遣亲将叶仁鲁将步骑三千赴之。会契丹出剽掠,仁鲁乘虚大破之,丁丑,复取承天军。
译文:皇帝从寿阳返回时,留下一千名士兵驻守承天军。守卫的士兵听说契丹撤退了,没有做好准备。契丹突然袭击,守卫的士兵们惊慌失措,逃跑了。契丹烧毁了城镇,一天之内有上百次的报警信号。皇帝说:“这些侵略者的将领打算逃跑,这是故意设置假象以迷惑我们。”于是派遣亲将叶仁鲁率领步兵骑兵三千人前去救援。恰好契丹出来劫掠,叶仁鲁趁虚而入,大败他们。丁丑,又夺回了承天军。
注释:自寿阳还(指从寿阳返回朝廷);戍兵(守卫的士兵);闻契丹北还(听到契丹军队撤回);不为备(没有做好防备);袭(突然袭击);惊溃(惊慌逃跑);焚其市邑(烧毁城镇);狼烟(报警的信号);丁丑(古代计时法,指日期);取(夺取、夺回)。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皇帝从寿阳返回时的一段紧张的战事。面对突发的敌军攻击,守军惊慌失措,最终被叶仁鲁带领的部队击败,夺回了失去的领土。诗中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士兵的无畏精神。
冀州人杀契丹刺史何行通,推牢城指挥使张廷翰知州事。廷翰,冀州人,符习之甥也。
译文:冀州的人杀了契丹的刺史何行通,推举牢城指挥使张廷翰来管理冀州的事务。张廷翰是冀州的当地人,他的母亲是符习的表妹。
注释:何行通(契丹的州刺史);冀州(地名,今河北省衡水市一带);杀(杀死);刺史;行通;何姓为冀州人所杀;推(推举、任命);牢城指挥使;掌理冀州的事务;张廷翰(冀州人的首领);廷翰;冀州人;符习之甥(张廷翰的母亲是符习的表妹);外甥。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一个由冀州人领导的反抗事件。他们杀死了契丹的刺史何行通,并推举张廷翰来接管冀州的事务。这个事件显示了冀州人在面对外来压迫时表现出的勇气和决心。张廷翰作为当地领袖的形象,也凸显了他的领导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