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巳,以绛州防御使王晏为建雄节度使。
帝集群臣庭议进取,诸将咸请出师井陉,攻取镇、魏,先定河北,则河南拱手自服。帝欲自石会趋上党,郭威曰:“虏主虽死,党众犹盛,各据坚城。我出河北,兵少路迂,傍无应援,若群虏合势,共击我军,进则遮前,退则邀后,粮饷路绝,此危道也。上党山路险涩,粟少民残,无以供亿,亦不可由。近者陕、晋二镇,相继款附,引兵从之,万无一失,不出两旬,洛、汴定矣。”帝曰:“卿言是也。”苏逢吉等曰:“史弘肇大军已屯上党,群虏继遁,不若出天井,抵孟津为便。”司天奏:“太岁在午,不利南行。宜由晋、绛抵陕。”帝从之。辛卯,诏以十二日发北京,告谕诸道。
甲午,以太原尹崇为北京留守,以赵州刺史李存瑰为副留守,河东幕僚真定李骧为少尹,牙将太原蔚进为马步指挥使以佐之。存瑰,唐庄宗之从弟也。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七·后汉纪二
辛巳,以绛州防御使王晏为建雄节度使。 帝集群臣庭议进取,诸将咸请出师井陉,攻取镇、魏,先定河北,则河南拱手自服。帝欲自石会趋上党,郭威曰:“虏主虽死,党众犹盛,各据坚城。我出河北,兵少路迂,傍无应援,若群虏合势,共击我军,进则遮前,退则邀后,粮饷路绝,此危道也。上党山路险涩,粟少民残,无以供亿,亦不可由。近者陕、晋二镇,相继款附,引兵从之,万无一失,不出两旬,洛、汴定矣。”帝曰:“卿言是也。”苏逢吉等曰:“史弘肇大军已屯上党,群虏继遁,不若出天井,抵孟津为便。”司天奏:“太岁在午,不利南行。宜由晋、绛抵陕。”帝从之。辛卯,诏以十二日发北京,告谕诸道。
甲午,以太原尹崇为北京留守,以赵州刺史李存瑰为副留守,河东幕僚真定李骧为少尹,牙将太原蔚进为马步指挥使以佐之。存瑰,唐庄宗之从弟也。
赏析:
《资治通鉴》是一部记载中国历史的重要文献,其内容丰富、涵盖广泛,对后世影响深远。本篇选摘了《资治通鉴》中关于后汉高祖时期的历史片段,记录了当时的政治决策与军事行动。其中涉及到了皇帝的召集朝议、将领的建议以及天文官员的预言,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皇帝召集群臣讨论如何进取河北地区,这是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重大战略决策。诸将提出的建议显示出不同的战术思路,有的主张直接出兵攻击,有的则主张通过其他路线迂回前进。然而,皇帝和郭威的意见最终占了上风,皇帝决定从石会出发直趋上党。这一选择虽然看似冒险,但考虑到敌军的实力和地形特点,显得更为合理。同时,郭威的分析指出,若采取直接进攻的方式,可能会面临来自敌军的夹击,这无疑增加了战争的风险。因此,选择一条相对安全但可能路程更艰难的路线,成为了一个更为理智的选择。
苏逢吉等人建议从天井出发至孟津,认为这样可以避开敌军主力的攻击范围,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然而,根据天文官员的观测,此时太岁不利南方行军。因此,最终选择了从晋、绛到陕的道路。这一决策体现了古代战争中对天文气象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决策者在战略上的谨慎与灵活。
本篇通过对后汉高祖时期的一次重要军事决策的叙述,展现了古代帝王在面对国家危机时的决策过程及所面临的困难挑战。通过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理念、军队建设以及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