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爱能、何徽引数千骑南走,控弦露刃,剽掠辎重,役徒惊走,失亡甚多。帝遣近臣及亲军校追谕止之,莫肯奉诏,使者或为军士所杀,扬言:“契丹大至,官军败绩,馀众已降虏矣。”刘词遇爱能等于涂,爱能等止之,词不从,引兵而北。时北汉主尚有馀众万馀人,阻涧而陈,薄暮,词至,复与诸军击之,北汉兵又败,杀王延嗣,追至高平,僵尸满山谷,委弃御特及辎重、器械、杂畜不可胜纪。是夕,帝宿于野次,得步兵之降敌者,皆杀之。樊爱能等闻周兵大捷,与士卒稍稍复还,有达曙不至者。甲午,休兵于高平,选北汉降卒数千人为效顺指挥,命前武胜行军司马唐景思将之,使戍淮上,馀二千馀人赐资装纵遣之。李谷为乱兵所迫,潜窜山谷,数日乃出。丁酉,帝至潞州。
诗句翻译:
樊爱能与何徽带领数千名骑士向南逃去。他们控制着弓弦,露刃相向,掠夺了辎重,使役徒们惊慌逃跑,损失和伤亡很多。皇帝派遣近臣以及亲军校追赶并劝止他们,但他们都不愿意听从诏令,甚至有些使者被军士杀害。他们还扬言:“契丹大军已经到来,官军大败,剩下的士兵已经投降敌人。”刘词在路上遇到了樊爱能等人,但樊爱能等人阻止了他,他不听劝阻,带领士兵继续向北行进。当时北汉国主还有剩余的一万余人马,他们阻山而列阵,天色将晚时,刘词到达,又与诸军一起进攻他们,北汉军队再次被击败。他们杀死了王延嗣后,追击到高平。在那里,到处都是僵尸和弃置的物品,包括御用车辆、马匹和其他物资。那天晚上,皇帝在野营地住宿,抓获了一些向北汉军队投降的士兵,把他们都杀了。樊爱能等听到周朝军队取得大捷的消息后,与士兵们慢慢返回,直到天明都没有回来。第三天,皇帝在高平休息,选拔了几千名北汉投降的士兵,让他们担任效顺指挥,命令前武胜行军司马唐景思统领他们,让他们戍守淮上,其余的两千多人被授予装备后被放行。李谷被乱兵逼迫,悄悄逃入山谷中躲藏,几天后才出来。第四天,皇帝抵达潞州。
译文:
樊爱能和何徽带领数千名骑兵向南撤退,他们手持弓箭,露出刀锋,大肆掠夺后方的辎重物资,使那些服役的士兵惊恐逃跑,造成大量人员和物资的损失。皇帝派遣身边的臣子和亲军校追赶并劝说他们停止前进,但他们都不听从,甚至有的使者被杀。他们还说“契丹大军已经来到,官军大败,剩下的军队已经降敌”。刘词在路上试图阻止樊爱能等人,但樊爱能等人拒绝了他的劝告,他不听劝阻,率军继续北行。这时北汉国主还剩下一万余名士兵,他们在山谷间设下防线。傍晚时分,刘词到达,与各路大军一起发起攻击,北汉军队再次败退。刘词杀死了北汉将领王延嗣后,追击到高平。在高平战场上到处是尸体和遗弃的物品,其中不乏珍贵的车马和兵器。当天晚上,皇帝在野外临时驻扎,抓获了一些投降的士兵,并将他们全部杀死。樊爱能等人听说周朝军队取得大胜的消息后,开始慢慢撤回来,直到天刚亮才结束。第二天,皇帝在高平休整,选拔了上千名北汉投降的士兵作为效顺指挥。命令前武胜行军司马唐景思率领他们,让他们守卫淮河以东地区。另外还有两千多名北汉士兵被赏赐了装备后被释放。李谷被叛军逼迫,偷偷地逃入山谷中隐蔽起来,几天后才重新出现。第四天,皇帝抵达潞州。
注释:
- 樊爱能、何徽:北汉时期的两名军官,此处指代北汉的主要军事力量之一。
- 南走:向南撤退的意思。
- 控弦露刃:形容他们的军队士气高涨,随时准备战斗。
- 剽掠辎重:掠夺后方的物资和装备。
- 役徒惊走:役夫因战况不利而逃离战场。
- 莫肯奉诏:不愿遵从皇帝的命令。
- 契丹大至:指契丹军队的到来给北汉军队带来了巨大压力。
- 余众已降虏矣:北汉军队已经投降契丹军队。
- 选卒数千人:选拔了几千名士兵。
- 唐景思:唐朝时期的一位将军,在此文中可能是负责统领新归降的北汉士兵。
- 淮上:这里指的是长江以北的地区,淮河以南。
- 野次:指战争结束后的临时营地。
- 步兵之降敌者:战败后投降敌军的士兵。
- 杀之:将他们全部杀死。
- 樊爱能等闻周兵大捷:樊爱能等人知道周朝军队取得了胜利。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北汉军队在面对周军进攻时的溃败情况以及后续的收拢过程。诗歌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特别是对北汉军队的描绘,既展示了他们的勇猛也揭示了他们的无奈和恐惧。同时,诗歌还反映了战争中人性的一面——无论是被迫投降的士兵还是被俘的百姓,都在这场战争中受到了波及。这种描写增加了诗歌的历史感和深度,让读者能够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和评价这场战役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