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在籓,多务韬晦,及即位,破高平之寇,人始服其英武。其御军,号令严明,人莫敢犯,攻城对敌,矢石落其左右,人皆失色,而上略不动容。应机决策,出人意表。又勤于为治,百司簿籍,过目无所忘。发奸擿伏,聪察如神。闲暇则召儒者读前史,商榷大义。性不好丝竹珍玩之物,常言太祖养成王峻、王殷之恶,致君臣之分不终,故群臣有过则面质责之,服则赦之,有功则厚赏之。文武参用,各尽其能,人无不畏其明而怀其惠,故能破敌广地,所向无前。然用法太严,群臣职事小有不举,往往置之极刑,虽素有才干声名,无所开宥,寻亦悔之,末年浸宽。登遐之日,远迩哀慕焉。
甲午,宣遗诏,命梁王宗训即皇帝位,生七年矣。
秋,七月,壬戌,以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领淮南节度使,副都指挥使韩通领天平节度使,太祖皇帝领归德节度使。以山南东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向拱为西京留守。庚申,加拱兼侍中。拱,即向训也,避恭帝名改焉。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四·后周纪五
显德五年(戊午,公元958年)春,正月,乙酉。废匡国军。
注释:显德五年为后周世宗皇帝的在位年份,这一年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件,包括废除匡国军。匡国军是一个地方军事机构,被撤销可能与当时的军事战略调整有关。
译文:在显德五年春季,农历正月初三,后周撤销了匡国军这一地方军事机构。
赏析:此诗记录了后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年)的重要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情况。诗中通过简洁的文字,展现了世宗皇帝的治国理念和治理方式,以及他对于军事改革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政治腐败、军事压力等。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诗不仅传达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还展示了作者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和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