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舍傍脩岭,道心随眼明。
泉馀偃公迹,山接剡溪城。
无雨竹亦净,有风松更清。
谁名上方阁,撩我欲归情。
【注释】
精舍傍脩岭,道心随眼明:精舍旁边有座山,道心随着眼光明亮。
泉馀偃公迹,山接剡溪城:泉水的余流中,可以见到偃师(即王弘)的足迹,山势接连到剡县(今浙江嵊州)的县城。
无雨竹亦净,有风松更清:没有下雨,竹子也是那样洁净;有风的时候,松树更加显得清新。
谁名上方阁,撩我欲归情:谁给上方阁命名?让我产生了想回家的情感。
【赏析】
这是一首写游历胜地、抒发归思的诗。全诗语言平易自然,意境清新隽永,是一首优秀的山水小诗。
首联两句,写诗人游至山巅,俯瞰四周景物时的感受。“精舍傍脩岭”中的“精舍”,指的是王弘所居的精舍,也就是《游明心寺》中提到的“修岭精舍”。王弘是东晋著名的隐士,他隐居在会稽郡上虞县,因此这里所说的“精舍傍脩岭”,就是诗人站在高峻的岭上远眺他所敬仰的隐士王弘的住所。“道心随眼明”,意思是说,诗人的心与眼前的景色相融,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颔联两句,写诗人游历胜地后的感受。“泉馀偃公迹”中的“偃公”,指东汉隐士王充,他曾隐居于会稽山阴县的一山洞中,后人称此洞为王充洞。诗人站在这个洞口,看到泉水流淌不息,便联想到王充曾在此隐居过。“山接剡溪城”中的“剡溪”,指浙江嵊县南面流过的剡溪水。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山腰的高处,可以远远地看到山脚下剡溪边的县城。这一联写得空灵而含蓄,使人仿佛看到了一个宁静而幽雅的小山村,它坐落在群山环绕之中,远离尘嚣,给人一种超脱世俗的感觉。
颈联两句,写诗人游历胜地后的感受。“无雨竹亦净”写的是“竹”的意境,“有风松更清”,写的是“松”的意境。诗人站在山腰,看到竹林郁郁葱葱,即使没有雨水的滋润,它们也显得那么清新;风吹过时,松林发出沙沙的声音,更加显示出它们的生机。这两联都是写景,但给人的感受却是不同的。第一联写山间之景,给人以静谧之感;第二联写山林之景,给人以动感之美。这样对比鲜明的景象,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尾联两句,写诗人游历胜地后的感慨。“谁名上方阁”,这里的“上方阁”指的是王弘所居的精舍附近的一座楼阁,可能是一座观景台或者瞭望台。诗人站在山顶上远眺远方,心中涌起一股归乡的念头。“撩我欲归情”,这里的“撩”,是指触动的意思;“归情”则是指想要回家的情感。诗人之所以如此思念家乡,是因为这里的风景太美了,让他陶醉其中难以自拔。
这首诗通过对山间的美景进行描绘和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