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谁云是,三年不制衣。
贫知世路险,老觉道心微。
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
欣逢风雅伴,岁晏未言归。
【题解】:本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作者任端明殿学士兼侍读。时年五十四岁。
【注释】:四十谁云是:四十岁的时候,谁说我能有出息?致身:仕宦得志。
【译文】:四十岁时,谁又曾说我会有出息呢?三年未制衣,生活困顿,衣衫褴褛,无以见人。贫知世路险,老觉道心微。已是致身晚,何妨知我□:既然仕途已到暮年,为什么还不肯罢休,知道我的苦衷?欣逢风雅伴,岁晏未言归:有幸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到了年末还没有回去的意思。
【赏析】:苏轼《东坡先生挽词》有“四十谁云是”之句,此诗则曰:“四十谁云是”,盖用其韵也。“三年不制衣”,意谓穷愁困厄,衣食无着。苏轼早年屡试不第,后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安置。在黄州期间,他过着清苦的生活,生活十分艰难,“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贫知世路险”,这是说人生道路艰难曲折,而自己却处于困境之中。苏轼曾写过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其中就包括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黑暗面的作品。如《送鲜于子骏教授序》中就指出“自布衣之士,耻与宰相为伍;自士大夫之族,羞与卿相为亲;自衣冠士族,羞与皂隶为徒”。这些作品都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老觉道心微”,这是说到了晚年,才感到自己的道心已经有些动摇了。苏轼在政治上主张变革,反对旧党顽固守旧,反对新党空谈义理。他曾写过许多抨击王安石变法的文章,如《论赏罚》、《乞校正陆贽奏议》、《上神宗皇帝言事书》等。这些都说明苏轼是一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改革理想并没有实现,最后只能以悲剧告终。因此,到了晚年,他的道心不免有些动摇了。“已是致身晚”,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现在虽然已经年纪大了,但是仕途之路还很漫长。苏轼一生多次入京为官,但总是不得志,最后只得回到故乡黄州。所以,苏轼认为,自己已经到了应该退隐的年龄,但仕途之路还很漫长。“何妨知我□”,意思是说:有什么妨碍我理解你的想法呢?这是说苏轼对友人的关心和理解。“欣逢风雅伴”,“岁晏未言归”,意思是说:有幸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到了年末还没有回去的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感激之情和对友情的珍视之心。